作文 > 小学作文 > 导航 >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10篇)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10篇)。

每个人写作文都有思绪万千的时候,写作文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也希望自己写作文时文不加点?执笔作文网的一篇《读《实践论》有感精选(10篇)》应该能帮助到你!

读《实践论》有感 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撰写的,该论文是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出现部分教条主义同志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以及出现的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而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地损失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

实践论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第一,诠释了“认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阶段,是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外在的感觉和印象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阶段,实现事物的整体性、本质性、内在联系和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

实践论认为,感性与理论虽有区别,但二者互不相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第二方面阐述了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的重要性。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理解,另一个是对真理的理解。

实践证明,要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或真理,要通过实践证明认识和真理的真理。第三方面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即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

这里作者强调了一个概念,即“认识的能动的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时间这一飞跃。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应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用新的高度来指导新的实践。

这里,作者例举了冒险主义和顽固主义两个例子。从而真确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从实践论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1,从实践中获得感性阶段的认识,然而再深一步地认识事物达到理性阶段的认识。并将理性的认识作为实践的理性指导。

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知识,用新知识指导新实践,使我们能够循环进行。人要与时俱进,顺应客观规律,不落后于现实,不固执;不超越现实,不冒险。要时时刻刻联系实践,联系现实规律。

读《实践论》有感 篇2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时光荏苒,转眼我的大学生活已过去了一年半,最近,我借着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热度,从领袖著作中汲取营养,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是我今年读到的一篇非常深刻、影响深远的思想政治文章。读后很有启发性。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细细品读,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并非只对当时的革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生活而言,仔细研究《实践论》,更会受益匪浅。

人们的理解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除物质生活外,还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阶级斗争)密切相关。我们的理解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

更像我们看《红楼梦》,对其进行研究之时,不同的会做出不同的认识:文学家注重其语言的优美,选材的精巧,美食家看重具体的美食烹饪,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社会的兴衰,不同阶级的人看待里面的人物更会有不同的视野。

随着人们生产活动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将由浅到深、有片面到多方面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我们的认识会逐渐加深,我们的考虑会更加全面和周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拒绝固执己见、保守思想,学习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知能力,不懂不清,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认知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理智只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解决本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的确,要想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认识,就需要对现实事物有充分的认识,有深刻而丰富的感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概念。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不断地修改原来的工作计划,进行适当的实践,并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像我们在完成所有作业之时,先要有一个大致的感觉计划,然后进行判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遇到意外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一味的无计划埋头苦干。

一个人的知识有两部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是一个间接的经验者,而我仍然是一个直接的经验者,我仍然需要实践。为了合理利用各方的宝贵资源,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靠自己去实践和积累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向优秀的人请教,向好的事物学习,向别人的经验学习,向别人的长处学习,弥补自己的弱点,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5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继续通过实践形成一些相对真理,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做出一些改变,形成对真理的新认识。就如古代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信奉地球中心说,但后来实践证明,人们一直所信奉的“真理”只是相对更前面的时代而言有所进步罢了,是那一时段内的真理,但事实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真理。

我们要反对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教条主义。作为学生,我们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

就这点而言,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风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最后,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认识与行动的统一),总结了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的确,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我们需要从各各方面去实践,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实践和证明,提出问题和更好的答案,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其实不断的进行实践至关重要,这正如我们进行学习记忆名篇的过程,需要反复诵读记忆。爱迪生是一位科学家,经过反复练习后发明了灯泡。

短短的一篇文章,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全部精华,虽然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七十多年前写下的,但到今天读来仍令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我有过几次社会实践和兼职工作,但实践工作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完全跨越。因为虽然我读了十多年书,但接触到的人和事却很少离开学校背景。在上大学后虽然自己有过不少社会实践与兼职工作,在社会上历练了不少,并从中获取了不少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例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了有大的提高,很多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去。

去年,我在图书馆实习时,把在文献档案课上学到的很多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得到了实习老师的肯定,通过实践对文献档案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因为现在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书本和老师,等待着从理论导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要将理论完全运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我觉得我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其实,细细品读这篇《实践论》,不仅仅是一堂人生的思政课,让我对历史以及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深切的了解,更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为深切的思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有了更深的领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一定时常翻阅这篇文章,使自己时刻不忘“实践论”,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更好的生活学习。

读《实践论》有感 篇3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也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p>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这一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在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p>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读《实践论》有感 篇4

《矛盾论和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两本重要著作,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内涵的丰富。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重要理论成果。这本书对矛盾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他进一步指出,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决定性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次要的矛盾。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正确处理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深入研究矛盾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推动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书论述了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探索和创造,从而实现革命和建设的目标。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阅读《矛盾论和实践论》,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他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这与西方传统哲学主张的理论先于实践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毛泽东同志认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它们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强调解决矛盾的重要性,指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正确对待和解决矛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深感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我们要善于发现和认识矛盾,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只有深入研究矛盾的运动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造新的事物。我们要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认识矛盾、理解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深入研读这两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推动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真理的本源。

读《实践论》有感 篇5

小组成员

院系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读了《实践论》这本书,我发现书中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实践与认识这两个词。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活动、政治生活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关于人们面对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我们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它们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的小组认为,没有对任何事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就不应急于作出任何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练习:

1) 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征,并详细列出事物的外部特征。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 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索事物的特征是如何随着演绎而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事物特征的变化。

4) 观察手段:从所有可能得文字、图像、交流和思维中提取事物的特征,并逐一记录下来。在提取过程中,应保持客观的态度,忽略所有带有推论、结论或感性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然而,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和实践,并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是无限的。

人类认知的发生、发展和消除过程是无止境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不会结束。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学习和改进,最终实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努力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联系实践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于我们的实践,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 篇6

前一段时间,专门去拜读了一下毛泽东的《实践论》,虽然由于没有经历过他们的那个时代和历史知识不够丰富,还没有透彻了解这篇文章,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和心中的震撼,被毛主席严谨的治学和做事态度、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深刻的认知而震惊。虽然已经隔了一个年代了,但是,不管是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还是文章中透露出的深刻哲理性,都是学到了好多好多,更加理解了那一句话“读书使人明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从1931年到1934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哲理性太强了,理解起来有点难,味同嚼蜡似的,但是后来想到近来上的党课,觉得自己应该迎难而上,仔细学习党的思想结晶,于是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第三遍。。。后来渐渐有些理解,知道了知与行的道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分离的。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我们的实践证明: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自己的感受。只有我们所理解的,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理智只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解决本质的问题。。只有当感觉的材料非常丰富,不是零碎的,不符合现实的,不是幻觉的时,我们才能基于这些材料创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

因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然而,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和实践,并回归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获得理论认识。它必须回归实践。

毛主席在文章中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应该有点虚伪和傲慢。我们需要的恰恰相反——诚实和谦逊。”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许多理论是错误的,他们的错误已通过实践的到纠正。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脑子里都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有亲自动手去实践的时候,等有了实践机会的时候,又对自己缺乏勇气与信心。

为什么缺乏勇气与信心,或许毛主席一语中的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如果你想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参加革命。”

毛主席在文章中也提到,知识需要深化,知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才,不可能一下子有深刻的理解。

一开始,毛泽东用这篇文章拯救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现在这篇文章拯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今后的生活也要学习党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地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用自己的思想生活。

最后以《实践论》中的一句话结尾,“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读《实践论》有感 篇7

摘要: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理解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即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一切其他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们的理解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并逐渐理解自然现象、自然、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通过生产活动,人们逐渐不同程度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无阶级社会中,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与社会的其他成员合作,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的物质生活问题。

在社会的各各阶层中,每各阶层的成员都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各种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的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一种生产活动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总之,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主导

关键词: 生产活动规律性社会实践革命

一、认识和实践的**

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人类社会已经从古代走向现代,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展。所有的进步都与认识和实践密切相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客观反映。主体从客体的角度接触客体,反映客体的现象。

在对主体的能动认识中,马克思的认识论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批判和继承了以往的认识论。将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思理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生产活动室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室决定一切活动的东西。人们的认识主要依靠物质生产活动,并逐渐了解自然现象、自然活动、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通过生产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任何人在不同程度上的某种相互关系。所有这些知识都离不开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真理的标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当人们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人们的理解才能得到证实。在实践过程中,原始人只看到了过程中的万物现象,看到了事物的片面性,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对外关系。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的感受和印象被多次重复,于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突变(飞跃)就在人们的头脑中诞生,并产生了一个概念。

二、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一种生产运动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革命、科学艺术活动等。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办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

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各种思想都烙上了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自然方面,对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其实,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当人们在思想上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才能得到人们的肯定。

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哲学意义上讲,学习属于认识范畴,即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运用于工作,能动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认识不断推移、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指挥棒,不仅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而且会改变一个人思维和生活方式。对综合素质的改善产生影响。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是感觉和印象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事物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人们对综合感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转化,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人们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造成概念理论的系统,感性认识便发展为理性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第一阶段的理解,一定要广泛阅读书籍。一方面,我们扩大了知识面,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它降低了虚假知识的概率,获得理性知识的目的是正确引导行为,接受实践的检验。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实践哲学,在希腊哲学中理解世界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使人们更中好地进行社会政治活动,所以就哲学思考触及对人的行为进行认识并将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哲学理念来说,哲学遵循着一种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则到生活的直观主义思维方式表现为人际交往和行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但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科学主义的感行、理性、真理、经验、知识成为哲学的核心,使得希腊实践哲学传统“沦为现代的科学概念压力之下的牺牲品”。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首先在理论哲学、技术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分离。

三、关于实践的解析

“实践”一词原指一切有生命体的活动,后来亚里士多德以此来专指人的实践行为,但又不是专指人的具体的形事,而是将实践是关于人类实际活动与生活的反思行为。由于科学极端发展的结果时忽视了人类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而从根本上丢弃了理性反思的作用与力量,失落了古已有之的“实践哲学”。但康德试图通过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来践理一种真正的道德实践哲学,同时也试图巩固在现代哲学中迅速丧失的希腊实践哲学传统。

康德在上帝、世界和灵魂三种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意志自由建立了对人类实践行为德实践理性反思理论,即道德实践哲学。这从根本上就扭转了近代哲学的偏颇与极端性。重新恢复了实践哲学传统,为人类的真正生存与发展确立了根据与至善的目标,费希特将自我的设定与创造视为实践。

“行动”成为其先验哲学设想的核心。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意志的自我进化和回归过程看作实是践精神意志的自我膨胀和实现,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的实践行为。马克思则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在人类存在中的地位。

他把人类的基本存在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归结为实践,在马克思这里实践成为了“物质的实践”、“革命的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也有负面影响:正确的理论将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之,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学习对我们来说才会更加有意义。

我们博览群书,这是掌握本质规律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同时要重视实践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两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

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样各种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认识和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发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伦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征,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

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伦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样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活,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上,那么还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被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既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0

[2]宋文新,毛泽东与《实践论》[m],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55

[3]中共**党校出版社编辑部。学习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1982,258

论述题1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读《实践论》有感 篇8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它不能被人们单独理解,也不能用一句话来解释,因为人们对每个特定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理解只有相对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读《实践论》有感 篇9

《实践论》读书笔记

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完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总结国内两次革命战争的经验,彻底消除主观主义的毒瘤和影响,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于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下了《实践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一步从思想上清算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目的是客服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错误——到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迷惑群众。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科学生活和艺术活动。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毛泽东还具体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力量,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认们认识外部世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社会实践涉及各种实际的活动,“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样,人们的认识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种基于时间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人是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还提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认识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这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次动态飞跃(飞跃是质的变化)。从理性认识到积极实践的飞跃,这一飞跃比前一次更为重大。

感性知识所获得的是外在的(肤浅的)、局部的和个体的是物知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的内在关系的认识。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完成对一个事物的具体认识过程,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

毛泽东认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想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延续。

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而且“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则“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

也就是说,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只有经过这么多次的重复,才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引导时代革命,转变客观世界和主宰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事件和认识至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之,通过读《实践论》,我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总结失败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保持谦虚、诚实的态度,这样才能获得更多。

读《实践论》有感 篇10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透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选自.初中作文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靠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资料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靠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透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透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透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贴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状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透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能够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资料。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本文网址://m.zw5000.com/xiaoxuezuowen/12422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