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 《第七天》读后感悟(分享4篇)

《第七天》读后感悟

《第七天》读后感悟(分享4篇)。

阅读了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我的心里有了新的看法。 透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之道,作文5000网为您推荐了一些关于“《第七天》读后感悟”的好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第七天》读后感悟(篇1)

说到“七”这个数字?你会想到什么?排序?天数?还是其他?

初看这个本书的题目——《第七天》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在佛教故事中,“七”这个数字代表圆满。而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这本书的内容新颖,余华用荒诞的角度写了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后七天由于他(杨飞)没有自己的墓地,无法得到安息。只能在生与死的边境游荡,不知不觉慢慢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这个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用一个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世界。在作者笔下,死者的世界(“死无葬身之地”)是温暖的、至善的、“人人平等”的,一系列对现实的描写与死者的世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内容都是日常见怪不怪的杂闻,比如说:陪酒公关、暴力执法、强制拆迁、食品安全、城市鼠族、卖肾换钱、等等。在这些杂闻中,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无奈、绝望;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弱肉强食、不公平、欲望、权力等等现象的愤怒。

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活着》相比,《第七天》没有那么让人觉得沉重。虽然在《第七天》这本书中通过杂闻对现实的描写让人觉得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冷酷,但其中又不乏生活中的小温暖与幸福。比如说:李青对杨飞的忏悔;伍超对刘梅的爱等等。

书中多次提到“雨雪”这个意象,对这个意象有许多的描写。或许作者是想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善良”一词的看法?又或是其他?通读全文,虽然有些情节看起来荒诞,但是放在死者的世界,这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文中的多重连环式描写让人不禁感叹。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每个人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品来却又有一定的联系。每个人的故事都由“杨飞”这个主环穿起来,环扣一环,让人回味无穷。

《第七天》读后感悟(篇2)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说一些题外话。

余华被誉为当代最具苦难意识的作家,其实不管是《活着》、《兄弟》,还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践行着这一点。看到有人批判余华,说这三本书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苟同。一个作家的风格总是在改变嘛,我看书从来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进行比较。喜欢一个人,就会为他改变,比如我喜欢韩寒,喜欢他青涩懵懂的《三重门》,也喜欢他现在放荡不羁的批判。另外,感觉这种苦难的书看起来好艰难,网上看到有人看的飙泪,我发现我很难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什么的还有可能,但是这些苦难的,真心是没有经历多少,理解起来总是有种情感上的隔阂,只能将自己进行各种不透彻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现在这种状态对不对,不是以一种近乎病态的苦难悲观来看待问题,就是以一种异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态来对待。不管是哪种,似乎都是不适合我这个年龄的

《第七天》读后感悟(篇3)

在朦胧的梦境中迷失,接着逝去,也一并带走他们生前的回忆。这时,人世的那些丑恶全部呈无数倍放大,他们作为旁观者在那儿细细观看,或许在那儿之后,他们才真正的看破世间。

第一天

我为那些因为政府一道命令而拆房,就葬在那一堆废墟之下的无辜冤魂而感到同情与不甘。或许有的人正在被窝里做着美梦的一瞬间就与这个世界隔绝;或许有的人刚下班就眼睁睁地看见挖掘机一点一点地推倒并摧毁着自己的家园;或许有刚放学的小女孩正孤苦伶仃地坐在石板上望着这片废墟心里想着自己父母现在何方,却不知他们早已前往另一个世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离开居住多年的温馨的旧居,换成谁都是不好受的。他们对房子更深层的是感情,也许那房子是亲人的寄托,是爱人的呼唤,是童年的怀念与不舍。这些,并不是能用金钱补偿的。

杨飞,他已经死了。在他生前看到的一幕便是他的学生坐在废墟上,等着自家父母。

第二天

当杨飞走进殡仪馆的那一刻,我想他更多的失望:没人为他买墓碑,没人为他穿殓衣,没人为他戴黑纱。他不知道今后他的灵魂与精神上的肉体该何去何从。也许在大火笼罩他的那一刻,他心中也还没定夺,只等烟雾将他离界,无视着好心老板的呼唤。一个人呆呆得看着那份报纸在餐桌前忧伤,等待着火一点一点地将他吞噬。

报纸上的消息便是李青的消息。我不知道杨飞看到这则报道——李青在浴室中自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我看来,他的倾慕对象李青一直是一个不为名利所困的女子。她敢爱敢恨,能如鱼得水的穿行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之中,却不染一丝颜色。也许这样的女子确实值得令人倾慕。但在李青遇到那个博士之后,终是变了。世人抵挡不了金钱、权利的诱惑。或许是李青的才能被埋没太久了,她需要有人去安抚它,接着去开发它,让它发光发热。博士的甜言蜜语让李青跟随他,却也是这样把她推向了深渊。她是个好姑娘,却也抗拒不了诱惑,这正是世人的悲哀与可怜之处。

第三天

杨飞在火车站出生,也在火车站被遗忘。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扳道工收养了他。那位扳道工视他如己出,并且为自己有过一瞬间抛弃他的想法儿自责终身,直到逝去。

当杨飞的亲生母亲回来寻他时,杨飞对他的养父恋恋不舍,再到后来,杨飞离开了他们。抛弃了他父亲给他的优资待遇,抛弃了装扮高贵与优雅的房子,离开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与父母,回到了他的养父——杨金彪身边。尽管他们没有血肉关系,也许,信任与爱更让人觉得心安,他们之间的没有物质的亲情更让人觉得放松。

第四天

杨金彪带着对杨飞思念到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课还在迷迷糊糊地叫着杨飞的名字,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他走到那空旷孤寂的原野的尽头。人都会生老病死,杨金彪也不例外,当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便下定决心离开杨飞,不让杨飞增加负担。这是体恤,这也是分离,但这隐藏又显露出他来自心底最深层的爱意。李月珍,杨飞的养母,他确实应该悲伤,他那么匆匆地来,又那么匆匆地去,也至使,她悲伤的使他说话的声音像清脆的水滴,每一个字都是落地的水珠,她对杨飞缓慢地说:“日复一日,他在候烧者面前彬彬有礼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他满怀美好的憧憬,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就能见你一面。”

第五天

我想象不到有些人的心是什么做的。铁虽硬,但总有被烧熔的时候,可是现在的某些人心似乎比铁还硬,我已实在是想象不出是血肉之心。它已经被欲望腐蚀,被金钱埋葬。人生遇到的困难有大有小,困难是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对待他,放下她,亦或者接受他,还是为了报复他做出努力?可是这些道理,又有几人能懂?道德与伦理正在被人的自私给淹没。

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人人平等,树叶会向你打招呼,石头会想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亦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亦没有疼痛,没有仇亦没有恨,没有嫉妒亦没有权力之争。那里没有仇恨与悲伤,只有爱在蔓延。或许在那里人们在冥冥之中他们已经心灵相通,语言根本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能做的只有四目相视,彼此问候,彼此叹息,彼此相拥。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又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形形色色的人形同陌路,在人海中互相忘却,或是转身相视,或是擦肩而过,而后淡忘。也许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我们仿佛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红灯绿酒,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上演着喜剧,半边正上演着悲剧。”

《第七天》读后感悟(篇4)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否则,行走世间不是踽踽独立就是臭名远扬。

编辑推荐

写《第七天》读后感精选(5篇)


小编在这里为您整理了“写《第七天》读后感”的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读书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阅读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 透过读后感表达您对书籍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很高兴你能来品味这篇文章!

写《第七天》读后感【篇1】

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我还能有机会在一个悠闲的下午一个人静静地看完一本书。记得七年前的一天,我在书店买了一本拼音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时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

后来的时间里,每当讲起读名著,我都会蹦出一句‘我只用了一天就看完了《汤姆叔叔的的小屋》’当时也是满满的骄傲。今天拿起了一本在我书架上放了半年多的小说《第七天》,这本书是一位伴随我成长的人在我十九岁生日时送给我的。拆封之后欣赏了一下封面才开始读。封面真是太好看了,是我喜欢的简约系风格。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杨飞”回忆生前自传式的经历以及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的所见所闻。他在火车轨道之间被养父捡到,养父也是个深情善良的人,为了把主人公更好的抚养成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像常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即使后来主人公遇见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养父一起过日子。作文后来,工作的时候遇见了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人,他和她原本可以相安无事地过完一生,但他的妻子最后选择离开他,和另一个男人去闯出一片天地,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后来她知道自己为了追求价值而看错人了,迷途知返却不能返。

在另一个世界与主人公相遇时,互相谅解,后,走远了…里面互相穿插了他生前或死后身边的人和事,一个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平平凡凡的群体知觉或不知觉地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他们都是不停追逐美好生活的人啊,为什么结局如此凄凉,伤感,令人惋惜!读完,心中无限惆怅。

写《第七天》读后感【篇2】

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再次的震撼到了我。

整本书,就介绍了杨飞死后七天所遇见的事情,却包括了爱情,现实,有亲情。

视觉独特,却令人着迷,深思的一种写作方法,里面讲的那些贪欲,物质跟善意,都是那么真实。其中有一段话的确很吸引我:在感情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来,又走过去,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那么,那个敲响我门铃的那个人,什么时候路过,发现我这紧闭的门窗的屋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价值应该就是,告诉我,要相信自己,要珍惜当前生活吧,毕竟,世界上并没有“死无葬身之地”。

写《第七天》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写《第七天》读后感【篇4】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余华在《第七天》一书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嘲讽与悲哀。

《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艰难的文章,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在挑衅社会的底线,余华用他最锐利的武器——笔,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嘲讽,划开了当下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腐烂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他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发冷,也许是被作者冷峻的笔触所感染,以至于合上书时,还是久久不能自己。我不知道余华在写这本书时是不是也怀着这种情感。大都人都说《第七天》太过黑暗,把社会剖析的太过透彻,但这正是小说的意义啊,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文章。有人说余华给这本书取名为《第七天》参照的是中国人死后的头七,他的这本书和其它的几部经典长篇小说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但我却认为,这本书里说发生的故事却最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大部分事件我们甚至见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长思。这本书连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们用生前的视角去写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钱权力的划分,但从中也有喜悦的分享,为寻见亲人永聚而喜,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浊而喜,为得知真相不再误解懵懂而喜。也许社会有种种不公,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中总会有阳光温暖我们。

文章用杨飞在人间最后七天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华只是写这些事件就结束,那余华便不是余华了,除了这些事件以外,他还写出了这本书得到的提升的关键——人性。而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荒诞不经,冷酷残忍世界里存在的希望——爱。“我”是父亲在铁路上捡到的弃婴,却让父亲为了“我”而抛弃婚姻和自己的后半辈子去扶养“我”长大,“我”的妻子在现实世界里弃“我”而去,却在死后只承认“我”是她的唯一的丈夫,洗发妹并不是真的想要跳楼,她的男友为了给她一个好的墓地而去卖了自己的肾,小餐馆的老板听说了“我”父亲的故事而每次点餐时都多送一个果盘。这一个个的故事,都写出了我们的良心,所以这社会并不是只有黑暗,还有温暖和爱。

《第七天》展示了一个弱肉强食不公平的七天,也写出了乌托邦式的向往生活的七天,余华用大半本书构造了一个人道和平欢乐美满的世界。书很容易看完,合上书,我们开始向往另一个世界,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死无葬身之地

写《第七天》读后感【篇5】

《第七天》读后感2000字: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纪》

作者通过一个死去的灵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见闻,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让人在真与假中,看透世间的人与事。他借助了《旧约.创世纪》为开篇,以七天为七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的爱情、亲情以及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荒诞现象。揭示了当代中国现实中的残酷、混乱、不平等和弱肉强食。故事的主人公叫杨飞,他在死后七天中听到的见闻以及“后来人”对死后发生事情的描述中对这些荒诞的事情又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第一天,杨飞带着预约号去殡仪馆排队火化,见到殡仪馆内分为普通区、贵宾室、VIP区,各个阶级对应着从低廉到昂贵的骨灰盒、寿衣、墓地。普通人默默低语,有钱人昂首挺胸,大声喧哗。就是在死者的世界也充满了三六九等,互相攀比。而杨飞却是一个没有墓地的普通人,这让他感到迷茫,无从安身。殡仪馆出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要去做什么,也开始回忆生前的往事,意识到有许多遗憾未完成的事情。

第二天,爱情、婚姻,他开始回忆起生前仅有的一段婚姻生活。李青,一个美丽聪明、自信善良的女人,杨飞的妻子,确切地说,是前妻!这是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老实巴交、墨守成规的杨飞和自信美丽的李青,在所有人眼中,就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但是李青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义无反顾的跟随着杨飞,过着平淡、拮据的生活,但这一切在两人的眼中又是幸福而美好的。然而,好景不长。李青遇到海归博士,两人相谈甚欢,在事业,价值观上不谋而合。她终究是一个不甘平凡的女人,为了她的梦想、野心。她一边不断欺骗自己,一边填平欲壑,还是带着愧疚离开了杨飞。离开杨飞后,她的事业取得了成功,但是婚姻生活却一塌糊涂。并且最终走上了自我堕落的道路,在家中浴缸自杀。死后游荡世间的李青与杨飞在当年的出租屋相遇,两人回忆着当初平淡而温馨的生活,不禁叹惋。在这个晚上,重温旧时的点点滴滴,这死后的相聚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第七天》

与李青分别后,杨飞回忆起他的父亲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滑落下去,被正在铁路工作的杨金彪捡到,此后杨飞与养父杨金彪的命运便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杨金彪的这一举动,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放弃了太多东西。为了杨飞,读后感.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一辈子都没有结过婚。遇到杨飞后,他的后半生都围绕在这个孩子身上。甚至后来杨飞的生母来寻找他,并要将他带回到自己家中时,杨金彪虽万般不舍,但还是劝其回到自己家中过更好的生活。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二十几年的相依为命,已经让他们之间的亲情超越了对亲生父母的感情。

第四天……第七天,在余后的这几天里杨飞遇到了与他相识,或素昧平生的人。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经历各种惨死,死后因买不起墓地而来到死无葬身之地,无法安息的人。这一路上,他了解到社会上的各种丑陋现象以及各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作者借助杨飞的经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种种残酷现实。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当作医疗垃圾处理、冤错假案、刑讯逼供、男扮女装卖淫等等。作者以精湛的构思与别样的表述方式将现如今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将这些人情冷暖、社会邪恶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这已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发生的故事,而是直面生活,直面社会的残酷。

最后主人公找到父亲,再次在殡仪馆相见。一句,你来了,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与无奈。他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又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好好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位父母的一个真实写照啊!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想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第七天》

现实世界是一个冷漠、残酷、孤独的世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污浊不堪。而死者世界是一个温暖、善良、人人平等的世界。走过去没有仇也没有恨……那便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吧!

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让人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苦难,也让人看到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温暖与美好。既揭示了这个社会的不平等,又给了读者对生活的希望。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汇编7篇)


关于写第七天读后感读后感您了解哪些方面?当我们阅读过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很多想法都在我们心中凝聚。 读后感是对作者、书籍、读者的一种评价,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来剖析和深入分析“有关《第七天》读后感”,假如您认为这篇文章有用请不要忘记动手将其收藏!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1

在朦胧的梦境中迷失,接着逝去,也一并带走他们生前的回忆。这时,人世的那些丑恶全部呈无数倍放大,他们作为旁观者在那儿细细观看,或许在那儿之后,他们才真正的看破世间。

第一天

我为那些因为政府一道命令而拆房,就葬在那一堆废墟之下的无辜冤魂而感到同情与不甘。或许有的人正在被窝里做着美梦的一瞬间就与这个世界隔绝;或许有的人刚下班就眼睁睁地看见挖掘机一点一点地推倒并摧毁着自己的家园;或许有刚放学的小女孩正孤苦伶仃地坐在石板上望着这片废墟心里想着自己父母现在何方,却不知他们早已前往另一个世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离开居住多年的温馨的旧居,换成谁都是不好受的。他们对房子更深层的是感情,也许那房子是亲人的寄托,是爱人的呼唤,是童年的怀念与不舍。这些,并不是能用金钱补偿的。

杨飞,他已经死了。在他生前看到的一幕便是他的学生坐在废墟上,等着自家父母。

第二天

当杨飞走进殡仪馆的那一刻,我想他更多的失望:没人为他买墓碑,没人为他穿殓衣,没人为他戴黑纱。他不知道今后他的灵魂与精神上的肉体该何去何从。也许在大火笼罩他的那一刻,他心中也还没定夺,只等烟雾将他离界,无视着好心老板的呼唤。一个人呆呆得看着那份报纸在餐桌前忧伤,等待着火一点一点地将他吞噬。

报纸上的消息便是李青的消息。我不知道杨飞看到这则报道——李青在浴室中自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我看来,他的倾慕对象李青一直是一个不为名利所困的女子。她敢爱敢恨,能如鱼得水的穿行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之中,却不染一丝颜色。也许这样的女子确实值得令人倾慕。但在李青遇到那个博士之后,终是变了。世人抵挡不了金钱、权利的诱惑。或许是李青的才能被埋没太久了,她需要有人去安抚它,接着去开发它,让它发光发热。博士的甜言蜜语让李青跟随他,却也是这样把她推向了深渊。她是个好姑娘,却也抗拒不了诱惑,这正是世人的悲哀与可怜之处。

第三天

杨飞在火车站出生,也在火车站被遗忘。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扳道工收养了他。那位扳道工视他如己出,并且为自己有过一瞬间抛弃他的想法儿自责终身,直到逝去。

当杨飞的亲生母亲回来寻他时,杨飞对他的养父恋恋不舍,再到后来,杨飞离开了他们。抛弃了他父亲给他的优资待遇,抛弃了装扮高贵与优雅的房子,离开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与父母,回到了他的养父——杨金彪身边。尽管他们没有血肉关系,也许,信任与爱更让人觉得心安,他们之间的没有物质的亲情更让人觉得放松。

第四天

杨金彪带着对杨飞思念到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课还在迷迷糊糊地叫着杨飞的名字,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他走到那空旷孤寂的原野的尽头。人都会生老病死,杨金彪也不例外,当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便下定决心离开杨飞,不让杨飞增加负担。这是体恤,这也是分离,但这隐藏又显露出他来自心底最深层的爱意。李月珍,杨飞的养母,他确实应该悲伤,他那么匆匆地来,又那么匆匆地去,也至使,她悲伤的使他说话的声音像清脆的水滴,每一个字都是落地的水珠,她对杨飞缓慢地说:“日复一日,他在候烧者面前彬彬有礼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他满怀美好的憧憬,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就能见你一面。”

第五天

我想象不到有些人的心是什么做的。铁虽硬,但总有被烧熔的时候,可是现在的某些人心似乎比铁还硬,我已实在是想象不出是血肉之心。它已经被欲望腐蚀,被金钱埋葬。人生遇到的困难有大有小,困难是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对待他,放下她,亦或者接受他,还是为了报复他做出努力?可是这些道理,又有几人能懂?道德与伦理正在被人的自私给淹没。

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人人平等,树叶会向你打招呼,石头会想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亦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亦没有疼痛,没有仇亦没有恨,没有嫉妒亦没有权力之争。那里没有仇恨与悲伤,只有爱在蔓延。或许在那里人们在冥冥之中他们已经心灵相通,语言根本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能做的只有四目相视,彼此问候,彼此叹息,彼此相拥。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又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形形色色的人形同陌路,在人海中互相忘却,或是转身相视,或是擦肩而过,而后淡忘。也许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我们仿佛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红灯绿酒,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上演着喜剧,半边正上演着悲剧。”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2

我真的被《第七天》感动了。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自己名下,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比新闻报道更高明的说法”。更有甚者说,“这是余华作品中最烂的一部”。

平心而论,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因为评价总有个标准和范围,是把余华放在文坛中评价,还是放在有些读者建造的神坛上来评价?是按照真实的余华评价,还是按照读者、公众眼中的余华评价?如果在前者中,《第七天》是目前长篇创作中依旧保持了作家水准的小说;但如果按后者来看,就失去了标准,因为神无所不能,余华的能力遥不可及。但这个神坛,也许并不是余华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众推上了神坛。

在这个神坛上,公众们期望余华写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而用这样的标准,《第七天》欠缺的太多,所以骂声四起。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是标准错了,余华只是他自己。

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语言结构等基本功以外,我们经常使用的“好小说的标准”是:打动人的内心和作家的社会意识。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说。

感伤悲苦是这部小说的根本,杨飞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寻找。在一个强势纷杂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挣扎努力无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营造的“死无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无处安息的灵魂,更是给人荒凉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终的底线,也是最慷慨的代价,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小的变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杀的前妻,因为一个山寨手机跳楼的鼠妹,车祸丧生的年轻人,被唤作医疗垃圾的二十七个婴儿……反倒是父亲,因为癌症而死,稍微给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伦常的必然。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再说题材,小人物在现实中的挣扎,虽然并不新鲜,但却是传统写作最为关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题材。同样的挣扎,在前几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让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贵,虽然遭受了所有的灾难,他还活着。到了《第七天》,这些挣扎的尽头,都是绝望。杨飞,这个生不逢时、死亦不逢时的魂灵,在横向的社会层面遭遇、见证了所有极端的苦难。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

小说中最无争议的部分,是作者对父子感情的建构,这不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撑,也是被各方声音肯定的亮点。淋漓尽致地写父子情深,在历来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数这对父子了。如果杨飞的生活中还有一点亮色,那就是父亲对他的爱。小说里满是对父子情深的各种描述,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我乘坐的火车驶离车站时,他站在那里看着离去的火车挥手,虽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来去,可是我觉得他是孤单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亲不辞而别,他走得无声无息,连一张纸条也没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离我远去。”

从对父子关系的建构上,也能看出余华不再是当年那个先锋派的旗手了,因为当年先锋创作中很重要的母题是:杀死父亲。如今几十年过去,父子讲和了。这些都显示了余华创作中温暖的内核,虽然满目疮痍,但坚信人性良善或者说是希望还在。

读《第七天》,让我总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品弥漫的也是同样的悲伤、压抑而绝望。小说结尾处写着:涂自强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这句话不只点了方方自己小说的题,也点了《第七天》的题,更点中了这个时代小人物命运的题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3

在生活中负重前行,让梦想翱翔

——读《第七天》有感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但李青终于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了这个家,也离开了她唯一的爱情,跟一个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结了婚,她开始创业,开始变得大红大紫,可最后的最后,她同样死于自己的梦想。在死后与杨飞见面的时候,她说,我一生结过两次婚,丈夫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但我却反倒觉得李青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是拥有爱情的日子,让人感受到几许温馨。伍超在一家理发馆门口看见了刘梅,那种感觉,用小说的话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所以伍超也去了理发店做了一名洗头工。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一起带着他们对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努力工作着,生活着。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伍超在洗头之余还学习理发,梦想成为技师,这样收入会更多一点,生活就会更好一点。可还没等到那一天,梦想就破灭了。他们一起带着生活的尊严开饭了一家餐馆打工,这时,他们有了新的梦想——等伍超学会炒菜以后,他们就自己开一家小餐馆,幸福和睦的过日子。可之后的一件事,让他们的这个梦想也破碎了。顾客对鼠妹动手动脚,伍超出气不成反被打的满脸是血,这一次,是为了做人的尊严。

就这样,梦想不断被打破,可他们没有屈服,即使要饭他们一样坚强的活着,这个时候感情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支撑,当这个支撑破碎的时候,鼠妹就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伍超骗了他,欺骗终于让他承受不了这样无望的生活。后来,伍超从老家回来后,为了给鼠妹买棺材,卖了肾,得病死了,去了什么地方呢,去了一个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伍超说:“她对我太好了,跟了我三年,过了三年苦日子,我们太穷,经常吵架,我经常发火,骂过她打过她,想起这些太难受了。我不该发火,不该骂她打她。再穷再苦她也不会说离开我,我骂她打她了,她才哭着说离开我,哭过之后她还是跟我在一起。”这就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

小说还提到了一种情——社会情。小说在看似无望的社会里,给我们提炼了这样一种价值观。比如主人公的养父杨金飚,生前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工作在铁路一线上,不求更多的回报,朴实地做人,做事。并且,在他死后,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自觉地当起了侯烧厅的工作人员,这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所以,最后他是幸福的,是满意的。还有李月珍夫妇,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奋力给二十七个婴儿寻找真相,她死后终于和这二十七个孩子生活到了一起。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会思考,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梦想,杨金飚的朴实工作的梦想,鼠妹和伍超好好过日子的梦想,李青的梦想,谭家鑫夫妇的梦想,这些人的梦想在艰难中潜滋暗长。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4

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余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一个死亡与绝望和人性交织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书中将千疮百孔的现世人间与灵魂穿梭的魍魉世界串联起来,在历史景深与现实断面的交汇处展开了新一种关照世界、介入现实的尝试。

总之,从《活着》、《兄弟》、《许三观x血记》到《第七天》,余华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都体现了一位作家现世忧患和人文情怀:生即是为了活着的忍耐,是为了对抗死的抗争,生命的原始价值亦是对抗苦难的磨合。《第七天》值得一读。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5

用最平淡的语调,去讲诉最残忍的故事。养子卖房替养父治病,养父身患癌症,不忍拖累儿子离家出走,这就像昨天在看到的帖子:“老人身患癌症,要不要倾家荡产去治疗”

评论下有一个高赞的回复说,就算救了,老人终究是要死的,没用的。

可是你小时候生重病,你爸妈也是会倾家荡产给你治病的,那个时候你怎么没想过你以后也是要死的,把你救下来有什么用?替他们自己送终吗?

不是的,中国式家长一辈子为了孩子,自然不舍得小孩的命从自己手中溜走。

人是复杂的,也是残忍的。见识过《维多利亚一号》里拿下父亲呼吸机的女儿,也见识过琼瑶笔下各种卖身葬父的孩子。如果是我,就算明知父母会离开我,我也会倾家荡产去救他们。

不为别的,既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我还在等什么?等人真的死了,再假惺惺的去后悔吗?当然,作文最残忍的还是那二十七具漂浮在河里的,医护人员口中的“医疗垃圾”——婴儿的尸体,六个月被强制引产已成型的胎儿,计划生育的牺牲品。

他们就像七八十年代女人身上强制安装的避孕环一样,用最惨烈的死相,替“国家的富强繁荣”铺路。当官的,认为是“医疗垃圾”,不必大惊小怪;寻仇者带着大包小包走进警察局,被警察认为是来上交“贡品”,最终导致九名警察被砍伤,一名被砍死。

所谓的“贡品”,是拿人命的刀刃。砍死的警察的父母,为了儿子“烈士”的名头不断上访,掐着国务院检查暗访的时间,威胁上层人员。上面的人为了息事宁人,花了一百多万请“烈士”的父母公款旅游吃喝玩乐。烈不烈士已经不重要的,儿子的死,足够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了。

整篇小说读下来,感觉有一把很钝的到在刺着我的食指,一下子扎下去不是很痛,可是一下又一下的,慢慢的,十指连心的痛楚就上来了。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6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400字:

以前看过堂哥买的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有暂时未看完的《兄弟》,说心里话,《第七天》我自己觉得不及前面看完的两部作品,不过也有新颖之处,下面聊聊我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新颖之处吧。

《第七天》这一部作品,是我闲逛新华书店,看到热览区摆放这一部作品,一看是余华作品,看书名,心里暗暗想,难道他只用了七天就把这部书写完了吗,果然是大师。后来了解,是继其他长篇小说七年之后再出新作,哦,难道是一年当一天写,一年一天吗?

不多说与书无关话题了,谈谈书中个人感想,这一部作品,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它的写作方法:由主人公杨飞死后,在死无葬身之地回忆的七天,展开了他活着的一生的追溯。由人间到另一个世界,来回跳转,人间发生的残酷的现实,揭露了社会丑恶,给人以反思。最后又回到死无葬身之地,此地当然美好,用乌托邦形容死无葬身之地毫无为过。两地来回跳转,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反思人间社会,渴望真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给浮想起了电影《寻梦环游记》,我个人觉得这一本书死无葬身之地部分可以改编成动漫,效果应该可以出来。

我写读后感少,不好,请多指教。

有关《第七天》读后感 篇7

说到“七”这个数字?你会想到什么?排序?天数?还是其他?

初看这个本书的题目——《第七天》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在佛教故事中,“七”这个数字代表圆满。而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这本书的内容新颖,余华用荒诞的角度写了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后七天由于他(杨飞)没有自己的墓地,无法得到安息。只能在生与死的边境游荡,不知不觉慢慢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这个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用一个死者的角度来描述现实的世界。在作者笔下,死者的世界(“死无葬身之地”)是温暖的、至善的、“人人平等”的,一系列对现实的描写与死者的世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内容都是日常见怪不怪的杂闻,比如说:陪酒公关、暴力执法、强制拆迁、食品安全、城市鼠族、卖肾换钱、等等。在这些杂闻中,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无奈、绝望;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弱肉强食、不公平、欲望、权力等等现象的愤怒。

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活着》相比,《第七天》没有那么让人觉得沉重。虽然在《第七天》这本书中通过杂闻对现实的描写让人觉得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冷酷,但其中又不乏生活中的小温暖与幸福。比如说:李青对杨飞的忏悔;伍超对刘梅的爱等等。

书中多次提到“雨雪”这个意象,对这个意象有许多的描写。或许作者是想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善良”一词的看法?又或是其他?通读全文,虽然有些情节看起来荒诞,但是放在死者的世界,这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也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文中的多重连环式描写让人不禁感叹。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每个人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品来却又有一定的联系。每个人的故事都由“杨飞”这个主环穿起来,环扣一环,让人回味无穷。

七天的读书心得3篇


每个人写作文都有思绪万千的时候,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怎么写出笔酣墨饱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名为《七天的读书心得3篇》的文章,希望是大家的不无小补!

七天的读书心得(篇一)

时光匆匆,给书柜里的一些书蒙上了细尘。于是,在这个闲暇的午后,我翻开了这本书——《七天》的第一页。

这本书的作者是许友彬,他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镇。《七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温情悬疑类的小说,以平凡的话描绘出冲撞人心的感人故事。“许友彬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空超越年龄的。不但孩子们爱读,成年人也能凭此慰籍心灵,重寻自我。”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是这样评价的。

这本书讲了一辆校车在雨天突然掉进了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上有四个学生——善良的白荷、勇敢的健云、娇弱的晓玲和自私的君顺。其中白荷与健云之间有着家族仇怨。四个学生和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一场地下和地上的历险。

在地洞里,他们食用生活在三亿年前、被公认早已灭绝的总鳍鱼,欣赏着璀璨的水晶花园,触摸直升机般的巨型蜻蜓、叶如伞盖的大荷花。洞里还有一个神秘的老婆婆,不知是人还是鬼。

在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四个学生放下恩怨,互相辅助,穿越了种种险境,也解开了种种谜团。七天过去了,欧叔、健云、晓玲和君顺一一得救,只有白荷还没有走出森林。

看完了书,我感觉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感觉最明显的是在大家一一决定留下照顾君顺,共同逃离时,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是什么能让他们放弃平坦的生命通道放下怨恨,去在死亡的阴影里共同搜寻一丝丝生气?

一次历险改变了一切,一次历险又什么都没有改变。生命的路是那样充满坎坷,生命的星辰最终要靠自己点亮!

七天的读书心得(篇二)

从看过《活着》以后,就开始喜欢余华,只是单纯的喜欢,却没有更多的去了解他。我想,我可以借用钱鍾书老先生的话来开脱,即使我觉得今天学校的煮鸡蛋味道鲜美,也没有必要非得去见一见下蛋的母鸡。

中学的时候再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名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次读你都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对此感触特别深,虽然至今都没有将《红楼梦》完整的读过一遍,甚至一直还在上篇徘徊。我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怪的习惯,我喜欢随便翻一页,从中间读,读的高兴了觉得有必要看看前面,才会翻到第一页开始读。啊,扯得有点远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除了男友,我没有想要将它推荐给别人读。我想,大概《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类的岁月静好般的文章才适合向广大人民群众推荐吧,诸如《海贼王》这样才的漫画、《活着》这样满满艰辛与辛酸的文字,只适合喜欢同一口味的人吧。这让我想起,向别人推荐介绍中医学的情形,呵呵,我还太年青,现在才意识到自己与身边的同学的想法原来是不同的……所以说无论是什么,无论它怎么好怎么优秀,都只适合推荐给相信它的人。啊,扯得更远了~

第一天:杨飞死的第一天,他是被砸死的,脸已经变形了。这一天,他去了殡仪馆,在殡仪馆,遇到很多侯烧者。这些侯烧者讨论着自己的寿衣、骨灰盒还有墓地,富人区和普通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想法,活生生的勾画出了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两个阶层之间的鸿沟。可是,杨飞他没有骨灰盒,也没有墓地,他只有离开殡仪馆。他想起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的遭遇和他的死因(此处是后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铺垫)

第二天:杨飞遇见了自己前妻,李青。并回忆了两人相知相恋到相濡以沫再到劳燕双飞,再讲到两人分开以后的各自的生活。在这段回忆里,我看到了同事之间的冷漠,美丽背后的痛苦,还有爱情。

第三天:讲了他的父亲收养他的过程。读这一段,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感动于养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感动于李月珍夫妇的善良,思考着杨飞生母一家的生活和杨金彪的生活。这一天,也讲到了李月珍的死。

第四天:讲了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鼠族刘梅和张超的爱情故事,也引出了张刚与李姓男子之间的恩恩怨怨。

后面两天没有讲什么新鲜事儿,只是把前面所有事情的原因、内幕都揭开了,为所有的事情画上一个句号。

首先,说说作者的写作方法吧,个人觉得非常的巧妙,所有的事情都得到了合理的解答,也就说前面埋下的所有铺垫,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解释的一清二楚,于人物形象来说,这样的叙述显示出了主人公杨飞最后对所有事都已经看透,于故事情节来讲,将整个故事都显得饱满起来,而且不拖沓,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我喜欢余华的小说,因为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那些伪装的痕迹,没有为了感动而感动,没有为了绝望而绝望,没有那种“装”的感觉;喜欢他的故事里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更喜欢他的这本小说中,冥冥中带有希冀的感觉。

其实,我也很喜欢我买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掀开最外面的包装,里面是质朴的,是粗糙的,是厚重的硬面书皮。我喜欢这种简单的书,特别是这种,看着简单质朴,细细一看很有料,读起来更有料的书。

书名第七天,在扉页也写的是《创世纪旧约》中的第七天,但是,内容却是中国的传统中的“头七”。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

在殡仪馆,看到的掌权者、富人和一般人的区别,让我觉得嘲讽,人死了,也还是这样么?人的攀比,自视清高在死亡来临了的时候都没有减少一点点,和殡仪馆相比,死无葬身之处的人们的互助互爱则显得更加的可爱,可是偏偏,他们是死无葬身之处的可怜人……

文中有一处,一位富人谈论自己穿着的寿衣是狐裘,买的墓地如何如何,这些话被普通区的一个人听到后,不住说他不懂,并议论富人的寿衣没买对,墓地也没选好。这不正是阿Q一样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由于嫉妒而生的恶语中伤?或许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吧?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极度渴望知道,人性的本性是如何的。到现在,我才慢慢明白,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才是正确的最重要。读小说有什么意义呢?我绝不认为,读一本小说就是为了掠奇。那么读小说,给我们的新的启示,新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文中,讲了两类人的爱情。

一对是年轻的鼠族,张超和刘梅。刘梅既漂亮又聪明,张超也是一个勤劳肯干的少年,可是他们却走向了最悲惨的结局——刘梅自杀了,张超为了给刘梅买墓地,后大病了一场死了。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我简单的分析一下,第一,因为刘梅吃醋,在发廊与人大吵了一架而将工作吵没了。在这个地方,如果说主观的原因的话,是刘梅她对张超的不信任所造成的。第二,因为刘梅在做服务员时被占便宜,张超与人打架,两人均被开除。这个,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姑且算是社会的'黑暗吧。第三,在发廊和饭店之外的地方,两人再没有找到其他的工作,更是很有“骨气”的表示不去那样的地方上班,说明两人文化水平不高和心理的不成熟。第四,刘梅因为张超送给他的iPhone是高仿机而不满于张超骗了她,最终走向了极端。其实,当刘梅这样理解的时候,她就已经错了,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在一起这么久,该有的信任却没有建立起来?还是这信任败在了这一时的冲动上去?张超由于照顾重病的父亲,而没有及时看到刘梅的留言,刘梅的神展开就开始了,她固执的认为张超已经看到了她的日志却像一个缩头乌龟一样不承认。这……我,真的无话可说。说实话,这里给我的震撼是最大的。因为,我常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和男友吵起来。而吵起来的原因,我会说,我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生气,而是这代表了你骗我。其实,不是那样的是吗?在这里,我想向我的男友说一声,对不起。我会好好改改自己这个坏毛病了。我高中老师说,为什么读小说很有意义呢?因为在小说里,你看到了某些人的影子。看到了别人的影子,让你更懂人情世故,看到自己的影子,让你警醒自己的缺点。

还有一对,是杨飞和李青。李青很漂亮很聪明。其实我在刘梅和李青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都限于性格方面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孩儿。李青选择了杨飞,因为他的独特,他的善良,他的朴素,他的诚实可靠,还有他无微不至的爱和关心。而突然有一天,有一个男人出现了,这个人撬开了李青追求向上飞的野心,所以李青离开了杨飞。虽然,李青最后的结局是不好的是残酷的,但是,我不敢保证,有一天面对那样一个令人垂涎机会的时候,我的选择会是留下。直到看完以后,很久,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李青她到底应不应该留下?虽然,她确定自己是爱杨飞的。但是,李青也曾经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她也曾闪耀过,不是吗?可是,如果,她跟着杨飞,他们会有一个孩子,或许已经上高中了,一家过着虽然拮据但是幸福安康的生活。这,算是在爱情,家庭和梦想之间的博弈吗?

杨飞是杨金彪在扳铁路叉道德时候捡到的。读罢这个故事,我不得不说,杨金彪是个好人,是个好父亲。除此之外,我真的找不到其他的语言去形容了。还有杨飞生父生母……我也不是自己父母亲生的,但是,我和杨飞一样幸运,得到了好人的照顾,我比杨飞更幸运的是,我不仅仅有父亲还有母亲。文中的杨飞,像是一个儿子一样照顾着自己的父亲,他真的很孝顺,也几乎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所有,但是我仍然觉得远远不够,远远不够。我觉得,无论怎样,杨飞是报答不完父亲对他的爱,而我又何尝不是呢?天下又有几人能报答完自己父母的恩情呢?

而杨飞生父母一家的情况,习以为常的争吵,莫名其妙的大闹,让杨飞,让我们这些读者,好好的冷眼看了把戏。是的,是戏,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吵架,那样无聊的吵架,真真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白白被人笑话了去。

在这本书里,勾画了世界百态图,让人忧让人喜让人怜,却又因杨飞已是私人之身的身份而变得遥远,真真的如同,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的遥远的距离。因为遥远,而变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就像所有在死无葬身之处的人,那样荒诞,那样无奈,那样毫无意义的度过每一天。然而,最干净的也是死无葬身之处,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抛开了那些矛盾与仇恨,成了互助互爱的群体。

在那死无葬身之处的一棵树下,有两架骨骼在“下棋”。生前,一个被另一个人所杀,杀人者又因杀人而被判死刑。然而,就是这样有着深仇大恨之人,在死后,却互相陪伴,互相安慰。突发奇想,不是有点像《天龙八部》里乔峰他爹和慕容复他爹在被扫地僧先杀后救活之后一样么?或许,在死亡面前,在生命面前,所有的仇恨都显得那么不值钱那么不值一提了吧?

我不知道怎么来结这篇读书笔记的尾,那,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抄上一句余华自己对这本书的评论吧——“与显示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我想,我应该再多读读这本书。

七天的读书心得【篇三】

有人说,如果把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的小说《七天》拍成电影,将会是另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次奇妙的七天之旅吧。许友彬是一位超级会讲故事的导游,他将温情、悬疑、幻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不但故事精彩,而且充满人性光辉。

《七天》写了一辆校车在雨天突然掉进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上载有四个学生。四个孩子与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下和地上历险。在地洞里,他们食用生活在三亿年前,被公认早已灭绝的总鳍鱼,欣赏璀璨的水晶花园,触摸直升机般的巨型蜻蜓、叶如伞盖的大荷花,洞庭湖里还住着一个神秘的婆婆,不知道是人还是鬼……在共同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四个学生放下了恩怨,互相扶助,穿越了种种险境,也解开了种种谜团……

我用七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又用七天的时间去回味思考。七天的旅行带给我许多感悟。

首先,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七天的时间,白荷和建云冰释前嫌;七天的时间,晓玲和君顺脱胎换骨。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难而上,才能成长。以后,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绝不退缩,我会对自己说:“太好了,别人没有遇到的困难我遇到了,我又多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其次,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有光就会有影。就像书中的欧叔,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坏人,可是他也有善的一面。在森林里,打到野兔野猪,他总会烤熟了给小孩子们留一份。而带领大家走出重林的英雄健云其实也并不完美,很多时候容易冲动。有一次因为总鳍鱼,冲上去就和欧叔打了一架,结果被欧叔打了个鼻青脸肿。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就像生活,没有纯粹的黑与白。有光的地方,必然会有影,有影的地方,背后便是光。

此外,这次旅行还让我相信人类可以和世界更好的相处。故事中的白荷和老虎哞哞就是最亲密的朋友。哞哞冒着生命危险为白荷找来榴莲充饥;在白荷受伤昏迷以后将她驮出了森林。人和动物都可以如此,更何况人与人呢?白荷与健云之间本来有着家族的仇怨,可是,七天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他们成为最真挚的朋友。我想,如果我们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关爱,我们一定可以和这个世界更加和谐的共处。

读着这本书时,我不由地感叹与幻想,真的有“大浴盆”吗?真的有像飞机一样大的蜻蜓吗?我真想到书中去,看总鳍鱼游来游去,告诉白荷健云在哪里。我真想也有一次这样刻骨铭心的七天之旅!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集锦七篇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认真品味冰心写的《繁星·春水》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繁星·春水》的读书笔记呢?作文5000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一)

这是冰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第一次读到冰心的作品。读完后从没有过的感觉在我全身回荡。

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到冰心的作品,“冰心”这个名字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朗朗上口。

诗主要以母爱,童真为主。其中我在诗中摘抄到这样一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笑。”我知道了冰心的童年充满梦,童年的梦想。“还有一句,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源于不断奋斗,不断努力,不放弃,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甜蜜,却忽视了成功背后的付出。就拿爱迪生来说吧!爱迪生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才成功的!一种可贵的不放弃的勇气与精神!

冰心的诗给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一丝的虚伪全是她内心真实的感受!她那深深思母心切是那么强。”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我深深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她诚心赞美母亲,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一简单的句子,却显出母爱是多么温暖啊!

这本诗集,觉得很美,不仅仅是美也有感动。在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的世界啊!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成为了当今社会写作的热潮。看着书店里一本本杂乱无章、没有意义的自由诗,我把目光投到了《繁星春水》上。

冰心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读后感:

冰心后来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多年,于是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到家乡,她便快乐了。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又怎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冰心在诗里写道“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伟大的母爱、纯洁的母爱都是她给予我们的。

是啊,如若母亲是天空,那我们只是自由飞翔的鸟儿;如若母亲是大海,那我们就是无拘无束的小鱼;如若母亲是雨露,那么我们就是被教官的茁壮成长的幼苗。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那么圣洁的母爱,多么伟大。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总而言之,《繁星春水》是对母爱的诠释,是对灵魂的赞歌,从中我读懂了很多很多。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三)

很早就听说了冰心奶奶的著作《繁星·春水》,这个假期,我终于有机会阅读了。《繁星·春水》收入了冰心奶奶创作的三百多首小诗,语言简洁朴实,意境脱俗优美。冰心奶奶在诗中热情的赞美大自然,歌颂童心与母爱,思考人生的真谛,鼓励我们青年人奋发向上。

《繁星·春水》的出版是由三个小孩子奠定的。一九一九年的一个冬夜,冰心的弟弟冰仲告诉冰心,可以把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起来,也就是从那时起,冰心开始把一些不容易写成片段的零碎思想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一九二零年的一个夏日,冰心的二弟冰叔从书堆里翻出了这个小本子,在第一页写下了“繁星”两个字。一九二一年秋日,小弟弟冰季的一句话,让冰心发表了《繁星》。《繁星》经过三个小孩子的鉴定,终于发表了,小孩子的思想往往是最单纯的,也许也是最具有真理性的。

《繁星·春水》中,作者冰心奶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于世间的起起伏伏,沧桑变化,总是有着非比寻常的见解。就像第三首:“万顷的颤动—深海的岛边,月儿上来了,生之源,死之所!”冰心奶奶可以把世间万物都有类似的轮回规律与月亮的升起与降落联想在一起,而且又富含哲理性。冰心奶奶对于死亡的见解也是是一种洒脱从容的心态。这些小诗中不仅有对于大自然的无限遐想与观察的宏伟角度,还有那细腻柔软的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零八首:“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这句活就像一杯热牛奶,虽然这句话很凉,但心里暖暖的。《繁星》里的诗虽然形式短小但是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对于它的理解更是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启迪。我还很喜欢后面的《解脱》。冰心奶奶用月渐渐引入,就像古代文人墨客的写作手法,让人的头脑中不禁浮现出月明如水,一位女诗人在树下徘徊着,沉思着,渐渐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还有“珍惜她如雪的白衣,却仍度过这无边的黑海。”这句在告诫着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与黑暗时要乐观,积极向上的对待这世界,因为世界并没有舍弃我们,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舍弃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世界。

当我尽情在文字的海洋里徜徉的时候,体会到了冰心奶奶小诗的纯净,热烈,真诚……

当我自由在小诗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对于天空中的一切思想感情都无法溢于言表……

当我快乐在《繁星·春水》内行的时候,也像作者一样,有了无限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四)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带着满怀的向往迈入冰心老人诗的世界,她用清新典雅、简单而又饱含诗意的语言,轻微忧愁、温柔的笔调,记录下自己感情的点点滴滴。

《繁星春水》这部作品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作品《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她将母爱、童真、自然与一些人生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朴素自然的语言,阐述着人生哲理。

颂“残花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花满地——人生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来去匆匆,几十年的岁月转眼间已成过往,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珍惜生命,充实过好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不让自己的生命狼狈,只剩最后一声叹息。

“人生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虽然每个人的人生独一无二,但我们终究走在同一条漫漫人生路上,终有同样的归宿,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与其相恨,痛苦一生,不如相爱,幸福美满和睦,共创爱的世界。

读“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似宇宙里的一颗星,像河湖下的一滴水,是多么的渺小,大自然是博大的,是伟大的!

“高峻的山巅,深阔的海上——是冰冷的心,是热烈的泪;可怜微小的人呵!”与大自然相比,人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现在的我,如果不认真完成自己的义务——学习,在大自然中会有一席之地吗?

吟“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突出最完全的诗句。”婴儿对人世间的无知,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懵懵懂懂的言语中,是人的纯洁无瑕,他们有一颗素心,有一份童真!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中含泪的笑。”童年,像一颗小苗,不怕风雨,不怕飞雪,只知向着梦努力前进,它是稚嫩的,是纯真的,是真善美!

听“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来了,我至多到你的怀里。”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水般细腻,将自己爱的全部给予我们,它无私奉献,只为献出自己的一份情,它如铁板坚强,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母亲的叫唤,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母亲做的家常便饭,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母亲的怀抱,世界上最暖心的一句话是母亲说的“宝贝”。

读这些小诗,我的心如被繁星照耀,被春水洗净,一阵阵风从心头掠过,多么的美好,令人向往!

朦胧的诗意,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它的清洁淡雅,没有修饰,没有华丽,平白朴实却又意味久远,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正是冰心老人冰清玉洁知心的体现!

读《繁星春水》,我懂得了美与爱……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五)

我独自在花园散步,欣赏着百花争艳的美景,享受着迎面吹来的春风。心想:这么多美丽的花朵,那一朵象征着我呢?也去是最不起眼的一朵吧,甚至只是长在路边的小野花吧!

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女生,一个不能再平凡的女孩。妈妈希望我能出众,就培养我的业余特长,让我学书法,可我做事总半途而废,学了每两年就放弃了。在班里成绩平平,也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才艺。于是,我变得不爱与他人交流,内心产生了一种自卑感,生怕别人会瞧不起我。

又是一个春天,学校要举行课本剧表演,每个班都要出节目。不知为何,老师居然奇迹般地让我去参加。我先是非常不解,有这么多鲜艳的花朵,为什么偏偏要选一朵不起眼的小野花呢?后来我很害怕,要是表演时出丑了可怎么下得了台,我真的可以吗?老师似乎是看出了我内心的恐惧感,对我说:“你这次的角色很重要,要相信自己可以。”“我……我真的可以吗?”我颤抖着声音说。“不要想太多,只要做好你自己,你一定可以,加油哦!”老师带着微笑对我说。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我的期望和肯定。我顿时有电懵,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也从来没有人这么相信我肯定我。我当时就只有一种想法:我一定要加油,好好表演,绝对不能让老师失望。

接着几天,我每天回家努力练习,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几乎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要斟酌一番,我还让妈妈给我当观众,给我提意见。

终于到了比赛当天,眼看着就要轮到我们班表演了,我的心跳顿时加快了速度,腿也有点儿发抖。老师走了过来,给我整理了一下服装,说:“知道冰心奶奶么,她有一首小诗是这样的‘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顿时我的眼前一亮,是啊,即使我是路边的小野花又怎样,这个世界要是缺少了小野花还会这么美吗?我感到不那么紧张了,表演时也尽量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功夫不怕有心人,大家都给了我肯定的掌声,我们还赢得了一等奖。

我们一定要自信,要相信藐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拥有很大的力量。不是只有高贵美丽的花朵才能得到赞美,小野花也可以撑起自己的天空,找到只属于它的春天。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六)

这本书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来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繁星春水》是模仿泰戈尔的《飞鸟集》而写的。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的,如《往事(一)七》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荷叶着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在作者心中母爱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与对母爱的赞颂联系起来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诗人的诗中这类赞美纯真的篇章,表现了诗人的纯真、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张与渲染,只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在这本诗集中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

这些诗从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思变迁,这些诗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地闪烁在诗集的路途上。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繁星》这便是母爱和童真的抒写者、赞颂者冰心女士笔下的短诗,《繁星·春水》中极为普通又非比寻常的诗句。

读了《繁星·春水》后,我看到冰心女士内心无可掩藏的真诚。她的诗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是因为她的诗以“爱的哲学”为主题。通过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歌颂,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让每个人深感爱是人类一切痛苦的征服者。

阅读冰心的诗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嘴巴去读,更重要的便是用心去领会,用大脑去思考。

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语言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这首诗细细品味,就能深刻体会到冰心女士对童真的渴望。只有孩童才会没有心机,没有负担;句句吐真言,句句是真言。当一个人失去了童真,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负担,也不是快乐、天真无邪的人了。可是并不是年龄限止了童真,只要你拥有宽广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能对一切疾苦与病痛施以帮助。这便是最珍贵的童真,最美丽的童心。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吗?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这首歌颂母爱的短诗让人眼前一亮,母爱原来那么伟大。母亲期盼着你的诞生,期望着你的成长,期待着你的成功。告诉我们回报母亲的爱我们的责任。

自然的美在冰心眼中更是无所不在,她独特的眼光使自然万物普遍装点了世界。

《繁星·春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味,去研究,每一首短诗后都有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假期看《繁星·春水》读后感悟(篇七)

放假了,我把冰心奶奶写的《繁星·春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印象很深刻,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一个春日的早晨,流水般的车上:细水洒着古墙,洒着杨柳,我微微的觉悟了我携带的使命。”在诗歌集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了。我从前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经常忘写作业,天天只知道玩,挨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不少批评。记得有一次数学测试,我在前一天玩了一整天,根本没有复习。我看了看手中的试卷,顿时傻了眼:我一题也不会!于是,我填得乱七八糟,结果可想而知,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我爱贪玩,没有去完成我的使命,那不算真正的成功!

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就埋头苦看,慢慢地懂得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我开始了完成使命的道路:早睡早起,努力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每天认认真真地学习,不再贪玩。渐渐地,我养成了许多好习惯。经过几个月的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使命的第一关:得到了全班第二名。我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冰心奶奶写的一句令我难忘的一段话:觉悟——承认,试回首!是欢喜还是惆怅?已是两年以后了!

我以前从来不读这样的诗歌总集,因为我贪玩。是冰心奶奶写的诗歌改变了我的思想,让我成就未来!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xindetihui/11525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