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解】:
1、墟里:村落;
2、孤烟:炊烟。
2、接舆:这里北裴迪。
【韵译】: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评析】:
??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
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
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
三、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间
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
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
??诗起句工对,颔联反而不对,实属不入格。喻守真疑为首联与颔联颠倒错乱,如
若对调,则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义上比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
山”;“临风”句是听,接听“秋水”。此说有独到之处。
--【简析】:
这首诗写出了闲居生活的从容潇洒,以及对世事的忘情。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赵庆培)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作品赏析【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博山寺:据《广丰县志》,博山寺在广丰县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时由天台韶国师开山。南宋绍兴年间,有悟本禅师奉诏开堂。稼轩曾为之作记。一起借“长安”、“山寺”为喻,总述弃官归隐题旨。以下意分三层:逐次申说归隐之由和归隐之乐。从人生哲理、养身处世之道立论,一层;从人品操守着眼,二层;友松竹而兄花鸟,从交亲自然为意,三层。“味无味”联工妙。
②长安路:京城之路,代指求取功名之路。厌逢迎:山寺倦于接待,极言自己去寺次数之多。
③“味无味”两句:在味与无味之处探索人生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自己一生。味无味:语出《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材不材:语出《庄子·出木篇》:庄子过山,见到有些树木由于不成材而免于砍伐;过友人家,却见到主人杀不鸣之雁以待客。明日有弟子问:“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④“宁作”三句:宁作独立不阿的我,不屈志附人以求虚名。走遍人间,还是归耕为好。宁作我:语出《世说新语·品藻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岂其卿:语出扬雄《法言·问神》:有人认为君子与其默默无闻地死去,何不依附公卿以求名声。扬雄说:君子应该以德而名。有人很富贵,但无名声,有人躬耕岩石,却名震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意谓岂可依附公卿而求名。
⑤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②层楼:高楼。
【评解】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集评】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爱情是一句誓言,爱情是一个憧憬,爱情是一种执着,爱情是一种忠诚,爱情是一种守望,爱情是一屡思念,爱情是一丝惆怅,爱情是一声叹息,爱情是一种哀怨,爱情是一种痴迷,爱情是一种怀念!
2、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3、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4、爱,就是一杯浓郁的咖啡,香浓中夹杂了太多太多的凄情苦涩!爱,就是一壶陈年的老酒,日子越长,越耐人品味!它的甘美纯正、清冽辛辣,总是令人回味无穷!颐养天年!
5、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决不会象阵风在深夜里游荡,好男人不会让等待的情人心越来越伤,孤单单看不见幸福回来的方向。
6、如果说每一次选择就是一种放弃,那么就要看你是否承受得了那些放弃!选择了你,我放弃了所有的不幸!
7、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8、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
9、感情并不等于爱情。两个人有感情,很可能只是因为时间久了而建立起来的默契,有可能是有共同爱好的兴趣,也有可能只是友谊和亲情。但爱情却复杂多了,爱情是会嫉妒,会伤痛,会喜悦,会有性。千万不要因为跟人有感情就轻易说爱。爱情是一种全心全意的付出。
10、我们一生当中,并不可能只爱一个人,但往往有一个人让你笑得最甜,让你痛得最深,往往有一处美丽的伤口,成为你身体上不能愈合的一部分!由于陌生,所以勇冈冬由于间隔,所以美丽。
11、喜欢一个人,却害怕被看穿。只好倔强,只好骄傲,为的那么一点小小自尊。
12、我的世界装不了那么多人,你若嫌弃,那就走好不送。
13、经历一场恋爱就像吃巧克力,就算你不用付巧克力的钱,也得付减肥的钱。
14、我祈望,在某个风光明媚的街角,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15、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离去,消失在人海;后来,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失去,就不在,叫我怎么忍心失去你呢?
16、夜未央,流星落,情已殇。爱在夜色里永远是传奇。
17、美丽的诺言,在于持之以恒,再多的愿望不光是想,而且还需要时时跟进,克守是一种坚贞,温润是一种传递,爱需要时时创新,时时问候,就象细雨如丝,根根相连,割不断,暂不尽,扑向大地,给万物带来新的生命力。
18、请你记得我,记得我的名字和我撒在你身上的年华。
19、谁认得海誓山盟 只认得你送我一条皱纹。
20、只怪我们太年轻,想要爱却给不了彼此想要的未来。
21、有些衣服很酷但是它的价格能让你哭。
22、灰白色的天空,不是天要下雨的预兆,而是晴空的安宁。
23、我总记得我痛过,却记不起我爱过。
24、越是艰辛的道路,往往景色更迷人。
25、、我一直记得 我曾经被感情折磨得死去活来 我也记得 当我遍体鳞伤后逐渐变得冷淡。
26、真正爱一个人,你绝对不会计较那么多,更不会在意世人的评判。因为在你的眼里,她有着世人看不到的优点,有着专属于你的美丽。
27、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只是喜欢你。
28、没关系风雨再大也没关系有你陪伴就很安心。
29、感情不是游戏,不是结束游戏就可以不玩的。
30、从未想过喜欢一个人,会这样的放低自己,不敢正眼看你,怕每一眼都是表白。
31、他不是不爱你,他只是连理都不想理你。
32、愿天下相爱之人,在岁月的风云变幻里,珍惜爱,懂得爱。永远对爱人:少一些牵绊,给一份自由;免一点唠叨,多一点包容;吝啬一点责备,融入一丝关怀;减少一点冰冷,付出一寸温柔。时常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爱人平安吉祥。
33、千万要善待一个路痴,因为他一旦走进你的心,就很难再走出去了。
34、如果难过,就努力抬头望天空吧,望着望着就忘了……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
本文网址://m.zw5000.com/zuowensucai/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