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诗词 > 导航 > 悲愤诗 [魏晋] 蔡琰

悲愤诗 [魏晋] 蔡琰

经典诗词都是文字中的精髓,在文字的表达中添加一些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给大家推荐《悲愤诗 [魏晋] 蔡琰》的内容,或许在下一次你能用到它!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疆。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徵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注释】:

天常:天之常道。“乱天常”,犹言悖天理。

篡弑:言杀君夺位。董卓于公元189年以并州牧应袁绍召入都,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次年杀弘农王。

诸贤良:指被董卓杀害的丁原、周珌、任琼等。

旧邦:指长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强迫君臣百姓西迁长安。

兴义师:指起兵讨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皆起兵讨董,以袁绍为盟主。

祥:善。“不祥”,指董卓。

卓众: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带的军队。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颖川诸县。蔡琰于此时被掳。

胡羌:指董卓军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见《后汉书·董卓传》)。李榷军中杂有羌胡(见《后汉纪·献帝纪》记载)。

截:斩断。

孑:独。这句是说杀得不剩一个。

相撑拒:互相支拄。这句是说尸体众多堆积杂乱。

西入关:指入函谷关。卓众本从关内东下,大掠后还入关。

迥:遥远。

邈冥冥:渺远迷茫貌。

弊:即“毙”,詈骂之词。“弊降虏”,犹言“死囚”。

亭:古通“停”。“停刃”犹言加刃。

我曹:犹我辈,兵士自称。以上四句是说兵土对于被虏者不满意就说:“杀了你这死囚,让你吃刀子,我们不养活你了。”

毒:恨。

参:兼。这句是说毒恨和痛苦交并。

彼苍者:指天。这句是呼天而问,问这些被难者犯了什么罪。

边荒:边远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本诗略而不叙,史传也不曾明载。《后汉书》本传只言其时在兴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军为南匈奴左贤王所破,疑蔡琰就在这次战争中由李、郭军转入南匈奴军。

少义理:言其地风俗野蛮。这句隐括自己被蹂躏被侮辱的种种遭遇。

邂逅:不期而遇。

徼:侥幸。这句是说平时所觊望的事情意外地实现了。

骨肉:喻至亲。作者苦念故乡,见使者来迎,如见亲人,所以称之为骨肉。或谓曹操遣使赎蔡琰或许假托其亲属的名义,所以诗中说“骨肉来迎”。

天属:天然的亲属,如父母、于女、兄弟、姐妹。

缀:联系。

五内:五脏。

恍惚:精神迷糊。

生狂痴:发狂。

遄征:疾行。

日遐迈:一天一天地走远了。

中外:犹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为内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说到家后才知道家属已死尽,又无中表近亲。

茕茕:孤独貌。

景:同“影”。

怛咤:惊痛而发声。

相宽大:劝她宽心。

息:呼息。这句是说又勉强活下去。

何聊赖:言无聊赖,就是无依靠,无乐趣。

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勖:勉励。

捐废:弃置不顾。以上二句是说自己经过一番流离,成为被人轻视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抛弃。

【简析】:

《后汉书·董祀妻传》说蔡琰“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第二章是骚体,凡三十八句。第一章是五言诗,凡一百零八句,就是本篇。这诗开头四十句叙遭祸被虏的原由和被虏入关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叙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分别时的惨痛。最后二十八句叙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

------------------------------------------------

初识蔡文姬,缘于焦尾琴的故事;对她坎坷悲哀的一生产生共鸣,则缘于《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河南杞县)人。生长在汉代,是蔡邕之女,曾在汉末董卓之乱时被俘虏到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郭沫若有部历史剧讲文姬归汉,里面有文姬唱《胡笳十八拍》,据一般考证认为,文姬仅留有一首五言《悲愤诗》传世。

她的作品,《后汉书》载其《悲愤诗》二章,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悲愤诗》共百另八句,诗人用真切的笔法历述汉末战乱之苦,战争的罪恶,社会的混乱,百姓的颠沛流离,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计不详。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不顾邈冥冥,肝胆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囤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这种现实主义,史诗般地描述,既具汉魏古风而又过之。汉末诗歌中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一样读来让人扼腕。紧接着诗人叙说没入匈奴后的思乡之情,以及全诗的主题部分,骨肉分离和自己是不是该归汉的犹疑: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缴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着皆嘘欷,行路亦呜咽。]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拳拳的赤子心,但诗人还沉醉在重返故里的喜悦时,笔锋一转,“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又陷入骨肉分离的悲痛境地,十二年的屈辱之路铺成的怨情,结下的苦果: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

诗人将发自内心的恋子之情喷薄纸上,读来让人唏嘘,感人肺腑。最后一段,诗人倾诉了归汉后的感受和遭遇:[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吒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

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归汉后,诗人并没有感受应有的快乐,曹操并没有给文姬新的安置,而是将其重嫁于屯田都尉董祀。史载,《后汉书》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12年,生2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祀”。

不久,董祀犯法,曹操要将其处死,文姬面临再寡,顾不得许多,蓬首徒行,向操求情。史载,“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着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言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之动容。”曹操也被文姬的言辞感动,赦免了董祀。

作为弱女子,生在乱世,她精神上受到了双重的打击,一是作为汉人,被胡人所掳;二是作为女人,被迫嫁给胡人为妻。在封建礼教的歧视下,归汉后,文姬不仅没有得到人们同情和理解,而且还因在流离中失节于胡人而受人鄙视轻贱的担忧。

《悲愤诗》熔个人的痛苦遭遇,人民的苦难,异域的生活感受,母子分离的切肤之痛于一炉,言语质朴,全篇贯穿着“悲愤”之情绪,没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的诗的。

原作者:小字阿瞒

zb258.com小编推荐

杂诗 [魏晋]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作品赏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言外有无穷的悲凉,远不止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句间流淌着建安时代特有的悲怆,是一个时代士人生存境遇的特写,是士人在社会动乱中的切身体悟。“慢慢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开篇诗人就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凉的北风中,凸显出游子的凄凉悲苦背景。为游子“辗转不能寐”而“披衣起彷徨”做了环境氛围的渲染。游子彷徨什么呢?感伤生不逢时,感伤国家乱离,感伤有家难回。在无尽的痛苦的徘徊中,他“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他久久地不能入睡,徘徊在旷野里遥望家乡山高路遥,无奈中只好“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他这样地来回漫步一直到“天汉回西流,三五正从横”的四更天。“三五正从横”是指心星和噣星正排列在天边,“三”指心星,“五”指噣星。三星五噣出现-在西天是四更天。“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飞”在寂静的夜空中,草虫凄厉地一声声惨叫着,失群的大雁孤独地从头顶上飞过,更加剧了游子的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呢?可是面对离乱,面对战争,怎么可能回到故乡呢?“愿飞安的翼,欲济河无梁。”游子自恨没有翅膀高飞,无法度过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这阻隔固然有天险,更多的是人为的无奈。无奈中游子只能在“向风悲叹息,”中,伤心地“断绝我中肠。”这首诗把游子放在漫长的秋夜,凄厉的北风中描写,为游子抒发思乡之情做了背景铺垫。然后又在苍白的月色中,天汉转西的四更天,以深秋深夜宁静中凸现出游子月下的孤独孑影,空旷的寂寞。由此我们不但看到游子月下潦倒的身影,颓废的神情,而且还在视觉的凄凉中加上了听觉上的悲鸣,草丛里看不见的虫子不断地悲切地鸣叫着,失群的孤雁的黑影突然凄厉的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这使人心悸而栗的悲鸣声不也是游子的内心写照吗?这里虽写景,但景中情长,意境描写深远独绝,清新无比。

咏怀诗 [魏晋]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释】

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远处飞鸟的哀鸣,显出黑夜凄凉不安,寓有象征反常的意味。孤鸿,一只离群的大雁。号,叫。翔鸟,夜里还在飞翔的鸟。

徘徊将和见?忧思独伤心:是说人不眠,鸟飞鸣,都这样徘徊不安,又将看到什么呢?景象如此凄凉,真令人暗自神伤。

【古诗今译】

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赏析】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魏末晋初文学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庄哲学,行为放荡,反对虚伪的礼教。《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此看来,他的行为放荡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是诗人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有感即发,类似于“杂诗”。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的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人以一个“夜”字领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虽然描述的是一种极为平常的动态现象,但是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诗人展示的动作行为、所见所闻、心理状态等全部场景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从字面看,诗人是在写自己在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前面我们知道,诗人原本是一“不与世事”、“酣饮为常”之人,而此夜却久久不能入眠,索性起来弹琴,从这一动态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见诗人此刻极度不安的心境,理也理不清的万端愁绪。可见这个“夜”字在结构上又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内涵深厚的悬念。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里当为写前两句诗人起坐弹琴时的所见所感。“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独孤凄冷,落寞至极。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镜头从近景推到远景,从视觉、触觉转为听觉,从狭小的室内月光和清风的特写推到空旷的室外“外野”、“北林”大背景中的“孤鸿”哀鸣、“翔鸟”惊叫,更加增添了几分凄凉迷惘的气氛。此情此景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伤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就是所寻找到的知音吧,至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了起来,既便如此,可有“将何见”?唯有“独伤心”罢了。写到,诗人哑然止笔,从这结句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思绪仿佛滞留在那无边无际的忧愁哀伤的心理状态之中了。

这首诗在表现艺术手法上有很多可取之处,在此,只就动作行为和意象排列的描写做以简要分析。作品总体看起来,就是在动作行为和意象排列上的描写组合,但是在结构上却层次竟然,有条不紊,在情感抒发与完善主题方面更是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这主要取决于诗人对所描述对象的精心设值与安排。开篇描写的是诗人的主观动作行为,先是“不能寐”,继而才“起坐弹鸣琴”,进而才有中间的所见所闻和篇末的所感;中间四句所排列的则是前两句基础上的所见、所闻的不同意象,“明月”、“清风”、“孤鸿”、“翔鸟”,有室内的,有旷野的,有所见的,有所闻的;最后两句又归结到诗人的主观动作行为上来,抒写了心中的感受,构成了全篇的首尾照应,使所有的动作行为和意象描写逻辑性强,联系紧密,浑然天成。

l

杂诗·其九 [魏晋] 陶渊明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作品赏析其九(1)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2)。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3)。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4)。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5)。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6)。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7)。

[注释]

(1)这首诗写羁旅行役之苦和眷念家乡之情。

(2)羁役:羁旅行役,指出仕在外。一心处两端:身在仕途心在家中。

(3)泛东逝:乘船向东行驶。泛:船行水上。追时迁:追逐时光的流逝,指船行很快。

(4)日没:太阳落山。星与昴(mǎo卯):二十八宿之二宿,星宿与昂宿。这里泛指星空。势:

指星座。翳(yì缢):遮蔽,这里是隐没的意思。以星座的移动暗示船行之速。

(5)常餐:指平时家居的饮食。

(6)慷慨:意气激昂。遐:远。无由缘:没有理由。谓公务在身。

(7)关梁:关卡和桥梁。亏替:废止,废除。指难以逾越。绝音:指与家人音信不通。寄:寄托

情怀。斯篇:这首诗。

[译文]

羁旅行役赴远道,

身行在外心飞还。

掩泪乘船向东去,

顺流而下赶时间。

日落空中星宿现,

星宿忽隐西山巅。

荒凉寂寞家万里,

惆怅思家平日餐。

激荡情怀欲南归,

路途遥远难实现。

桥梁关卡阻路途,

言信断绝寄此篇。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uowensucai/2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