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导航 > 一箭双雕

成语故事在写作的时候多少会用到,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优质的作文素材,希望在你看完《一箭双雕》这篇文章后能提升自己的写作灵感!

出处:《北史长孙及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及,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馒,遂一发双贯焉。

释义:雕,一种凶猛的大鸟。发一枚箭就射中两只大鸟。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北周的国王为子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实晟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zb258.com精选阅读

草船借箭缘由


【拼音】cǎochuǎnjièjià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出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灯谜】孔明造箭

【成语示列】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其它使用】

◎一些主要情节,如险走柴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朽木不雕的故事


【注音】xiǔmubudiāo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起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出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

【解释】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人不可造就

【相近词】朽木不可雕、朽木难雕、木朽不雕

【成语举例】你这个人真是朽木不雕。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一抔黄土


【拼音】yīpóuhuángtǔ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出处】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记张释之列传》

【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用法】作宾语;指坟墓

【相近词】一抔土

【灯谜】坟墓

【英文】tomb

【成语例句】

◎大汤和老周们在我们面前如同一抔黄土。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有能力与自然规律抗拒,作为物质的肉身,迟早要化为一抔黄土。

一狐之腋


【拼音】yīhuzhīye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卿士赵国奠基人赵简子十分喜欢周舍直言不讳。周舍曾经立于赵简子门下三日三夜,说自己愿意效犬马之劳。周舍死后,赵简子每天只能听到一遍颂扬与赞美之词,他非常失望,认为众多平庸之人不如周舍,就像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一样。

【典故】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释义】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比喻少量而珍贵的东西

【近义词】一狐之掖

【成语示列】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成语例句】

◎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不一而足


【注音】bùyīérzú

【成语故事】元朝时期,乐善好施的施济资助桂富五300两银子,让他赎回妻子与孩子,同时给他十亩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两银子偷偷到绍兴过好日子。施济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还母子去找那个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对过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出处】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公羊传文公九年》

【解释】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句尾

【相近词】层出不穷、不壹而足

【反义词】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英语】toomanytobeenumeratedandsoon

【成语例句】

◎奴隶社会的权利主体里没有奴隶这种自然人,封建社会的农奴也只是半个主体,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法律地位不同,行为能力有差异的人权利能力也受到诸多限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节前一个多月,北京市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备"1996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其内容从"百款春联送祝福"到"百座饭店迎家宴",不一而足。

◎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一尘不染


【注音】yīchénbùrǎn

【成语故事】佛教中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色即女色;声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触即顶撞;法即规范。佛门修道者必须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洁净,不被六尘所污染叫一尘不染。

【典故】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

【解释】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近义词】一干二净、冰清玉洁

【相反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灯谜】真空;玉宇澄清万里埃

【邂逅语】水洗玻璃;高山上的雪莲

【英语】benotsoiledwithaparticleofdustspotless;pure-hearted

【其它使用】

◎眼前,她不想拿这样的一尘不染的纯洁芳香的肉体去过早地换取金钱。

◎小村显得很干净,可以说一尘不染,路旁的美人蕉很热烈地开着。

◎我还记得那水泥地面上打了蜡,擦得一尘不染。

◎报载:上海北站工商行政管理所青年缉查队二十一名青年,在打击走私贩私、投机诈骗活动中,铁面无私,一尘不染。

◎我爱大海,它那一尘不染的黎明和万紫千红的黄昏,仿佛使我置身于一片诗情画境。

一仍旧贯的故事


【拼音】yīrengjiugua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加在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实力,开始在国内大建粮仓,在征求大臣的意见时,大夫闵子骞则说:还是按以前老规矩建吧,怎么样?何必去改呢?其他大夫认为他墨守成规。

【出处】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论语先进》

【解释】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变通

【相近词】墨守成规

【相反词】推陈出新

【示例】其谱一仍旧贯,并未变动。鲁迅《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一代楷模缘由


隋朝末年,隋场帝穷兵默武骄奢淫意。好大喜功,先是开凿大运河,后来几次兴兵东征,大举侵略朝鲜。全国的青壮男子大多数被抽调修河、当兵。土地无人耕种,苛捐杂税年年增加,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即将大乱。

当时正在山西马邑作地方官的李靖,对国家形势的严峻形势有着清醒地认识。李靖不希望天下大乱,他来到京城,面见执掌军政大权的越国公杨素,打算说服杨素,拿出办法,稳定政局。交谈之后,李靖深感失望,立即辞去官职。回家深入研究兵书战策。

李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名将,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经常与李靖在一起谈论心得体会。每次畅谈之后,韩擒虎都十分慨叹,称赞李靖的看法。

不久,杨素病死,他的儿子杨玄感举兵造反。接着,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李靖来到太原,帮助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靖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和吐谷浑经常袭扰边境,抢劫牛马,屠杀百姓,成为唐朝的边患。唐太宗平定天下之后,立即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北征,彻底解除西北边疆的威胁。一次,李靖仅率三千铁骑,出奇制胜,将突厥逐出境外,而后李靖为平定边患,经常统兵在外,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估计以后不会有大规模征战,觉得自己是员武将,在朝廷已经不会有太大作为,决定辞去职务,告老还乡。

一次,唐太宗派李靖到各地察访民情,李靖推辞说:我年龄有些老了,只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还是派别人去更好些。

李靖回到家把他的想法详细写进了奏章,送给唐太宗。

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十分得体,态度非常恳切,内心很感动,立即同意了。第二天,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他的旨意,说:我看从古至今,作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或庸俗的人差不多都不能自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才能,还留恋权势,不肯辞官,还有人生病,根本不能办事,仍然占据高位。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一代楷模,让人们学习。

李靖辞官以后,把平生用兵心得写成一部《李卫公兵法》,可惜后来失传了。

一丘之貉缘由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目空一切的典故


【注音】mùkōngyīqiè

【成语故事】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典故】何茂恭目空一切,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而士亦乐亲之。宋陈亮《题俞季直文编》

【释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骄傲自大

【相近词】目中无人

【反义词】虚怀若谷

【谜语】日;暂;雷达;万里长天入眼来

【邂逅语】头顶上长眼;飞机上观天

【英语】withone'snoseintheairinaproudorscornfulmanner;biggety;considereverybodyandeverythingbeneathone'snotice

【成语造句】

◎蒋介石来西安下火车时那种杀气腾腾、目空一切、耀武扬威的神气,此刻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一向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的子玉,哪里禁得住这般刺激,一怒之下,向晋军进击。

◎"马尔给了语言学一种不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不谦虚的、骄横的、目空一切的腔调,轻浮地空口否定语言学中的马尔以前的一切成就。"

窥豹一斑的典故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拼音】kuībaoyībān

【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主语、宾语;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相近词】可见一斑、坐井观天

【反义词】巨细无遗、具体而微

【押韵词】云雨巫山、气息奄奄、蔚为大观、后不僭先、烟炎张天、不共戴天、孤孤单单、湮没不宣、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罪恶迷天、......

【成语示列】有的人孤陋寡闻,窥豹一斑,却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uowensucai/19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