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诗词 > 导航 > 十五从军征 [汉] 两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汉] 两汉乐府

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经典诗词作为作文素材,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看到下面这篇《十五从军征 [汉] 两汉乐府》的内容,想必你一定会喜欢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注释】

①阿:发语词。②冢:高坟。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当归客打听家中有什么人的时候,被问的人不愿明告,但指着那松柏成林荒家垒垒的地方说:那就是你的家。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自己去一看就明白了。以下便是到家后的事。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④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⑤贻:送给。

【品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zb258.com延伸阅读

江南 [汉]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作品赏析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长歌行 [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门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歌谣和文人的诗来配乐曲,以备朝廷祭祀和宴会时演奏。后来把乐府搜集、整理、保存的诗歌叫做“乐府”。它也就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新诗体。以民歌俗曲为主的乐府诗,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形式。本诗属于歌形体,歌形体形式自由,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富于变化。

1、四时的变化,万物的盛衰各有其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中青葵,一片青翠,金黄的花儿饱沾朝露,正期待着日光把它晒干。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红日升起,阳光散布恩惠,把温暖无私地施舍给万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秋天将至,花儿凋谢,草木枯黄的衰败景象怎能不让人忧虑、担心呢?

从春天的生机盎然到秋天的萧条冷落,寓意人生也是如此,告戒人们要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

2、劝勉人们要及时努力,不可蹉跎岁月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直奔大海,什么时候才再向西流回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果少壮时代不发奋图强,那么年老力衰时,悲伤悔恨也来不及了。

本诗造语平淡,但细加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诗句不多,感染力却极强。

诗的主旨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赤裸裸地推出,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②葵:菜名,即冬葵。又名冬寒菜。是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③朝露:早晨的露水。④晞(xī):晒干。⑤阳春:温暖的春天。⑥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⑦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⑧生光辉:生:焕发。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⑨恐:担忧。⑩秋节:秋季。[11]焜(kūn):明亮。形容落叶枯黄的颜色。[12]华:同“花”。[13]衰:衰败,凋零。[14]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15]徒:白白地。

附录:《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杨树临风

北征 [唐]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倪其心)

-------------------------------------------

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皇帝二载秋①,闰八月初吉②。杜子将北征③,苍茫问家室④。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①《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蔡邕《独断》:“秦承周末,自以为德兼三王,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因之而不改。②《诗》:“二月初吉。”初吉,朔日也。③《楚辞》:“驾玄螭兮北征。”④阴铿诗:“苍茫岁欲晚。”苍茫,急遽之意。《诗》:“宜其家室。”

维时遭艰虞①,朝野少暇日②。顾惭恩私被③,诏许归蓬荜④。拜辞诣阙下⑤,怵惕久未出⑥。虽乏谏诤姿⑦,恐君有遗失⑧。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⑨。东胡反未已⑩,臣甫愤所切(11)。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乾坤含疮痍(14),忧虞何时毕。

(次述辞朝恋主之情,上八,欲去不忍,忧在君德。下八,既行犹思,忧在世事。)

①王洙曰:时房琯得罪,甫上言:琯罪细不宜免。帝怒,诏三司推问。甫谢,因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有大臣体。帝不省录,诏放甫归鄜州。庾信《哀江南赋》:“逮永嘉之艰虞。”②张协诗:“朝野多欢娱。”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梦弼曰:少暇日,谓军兴之际,公私不遑安处。③顾惭,自顾惭愧也。裴松之《三国志注表》:“顾惭二物。”曹植诗:“不得顾恩私。”④傅咸诗:“发身蓬荜庐。”⑤《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班彪诗:“上书诣阙下。”⑥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⑦《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⑧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⑨《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密,秘也。勿,黾勉也。⑩东胡,指安庆绪。(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家语》:敬姜曰:“无挥涕。”(12)行在,见《窜凤翔》诗。(13)《法言》:“人心恍惚。”(14)《汉书》:“疮痍者未起。”《说文》:“痍,伤也,金疮也。”(15)《易》:“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靡靡逾阡陌①,人烟眇萧瑟②。所遇多被伤③,呻吟更流血④。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⑤。前登寒山重⑥,屡得饮马窟⑦。邠郊入地底⑧,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⑩,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11)。青云动高兴(12),幽事亦可悦(13)。山果多琐细(14),罗生杂橡栗(15)。或红如丹砂(16),或黑如点漆(17)。雨露之所儒(18),甘苦齐结实(19)。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20),岩谷互出没(21)。我行已水滨(22),我仆犹木末(23)。鸱鸟鸣黄桑(24),野鼠拱乱穴(25)。夜深经战场(26),寒月照白骨(27)。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28)。遂令半秦民(29),残害为异物(30)。

(此历叙征途所见之景。既逾越阡陌,复回顾凤翔,自此而过邠郊、望鄜畤家乡渐近矣。大约菊垂以下,皆邠土风物,此属佳景。坡陀以下,乃鄜州风物,此属惨景。【周甸注】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畏者,有可喜者,有可痛者。【申涵光】丹砂数句,混然元化。我行二句,俨若画图。)

①《诗》:“行迈靡靡。”王粲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陌与阡。”《汉书注》:“南北曰阡,东西曰陌。”②曹植诗:“千里无人烟。”眇,少也。陶潜诗:“萧瑟室宇中。”③被伤,战士之带伤者。④《列子》:“周之尹氏,有老役夫,昼则呻吟即事。”呻吟,声引气也。《国策》:“流血成川。”元年十月,房琯有陈陶、青坂之败。二年,郭子仪复有清渠之败。故云:“呻吟更流血。”⑤《家语》:“旌旗缤纷。”沈约诗:“云华乍明灭。”⑥阴铿诗:“寒山但见松。”重,重叠也。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⑧《唐书》:邠州新平郡,属关内道。杜笃《论都赋》:“瘗后土,礼邠郊。”胡夏客曰:入地底,暗用陶复陶穴事,其俗尚窟居也。《甘泉赋》:“窥地底而上回。”⑨《括地志》:泾水发源泾州,东南流邠州界,至高陵入渭。《九域志》:潏距泾才百五十里。《海赋》:“荡潏岛滨。”荡潏,水流貌。陈子昂诗:“云海方荡潏。”⑩陆机诗:“猛虎凭林啸。”又:“狐兽更我前。”(11)《左传》:“周穆王周行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焉。”(12)阮籍诗:“托志青云上。”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13)钟惺曰,幽事六句,当奔走愁绝时,偏有闲心清眼,看景入微。(14)支遁诗:“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15)《高唐赋》:“芳草罗生。”(16)晋挚虞流离鄠杜间,拾橡栗而食。《广韵》:“橡,枥实也。”《本草》:“其实似栗实而小。”左思《蜀都赋》:“丹砂赩炽出其坂。”(17)《世说》: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18)《淮南子》:“雨露所濡,化生万物。”(19)又:“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景福殿赋》:“结实秋商,敷华青春。”(20)【綖注】鄜畤,即鄜州,公家所在,畤地高而远先见也。《汉·郊祀志》:鄜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止于鄜衍,作鄜畤,用三牲郊祀白帝。(21)薛道衡侍:“鸾旗历岩谷。”刘绘诗:“出没万重山。”(22)《诗》:“我行其野。”《左传》:“君其问诸水滨。”《杜臆》:公先至水滨,望家切,而行步速也。(23)《诗》:“我仆痡矣。”《楚辞》:“摹芙蓉兮木末。”(24)《诗》:“鸱鸮鸱鸮。”注,“鸱枭,鸺鹠,恶鸟。”《尔雅》:“茅鸱,怪鸱。”郭璞注:“茅鸱,今鸠似鹰。怪鸱,即鸺鹠,一名角鸱,鸣即雨,昼无见,夜即飞。”《诗》:“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5)《汉书·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说文》:“江东大鼠,能人立,以前两脚拱头跳舞。”(26)苏武诗:“行役在战场。”(27)张华诗:“平台寒月色。”王粲诗:“白骨蔽平原。”(28)《哥舒翰传》:翰率兵出关,次灵宝县之西原,为贼所乘,自相践躏,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庾信《哀江南赋》:“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散何卒,仓卒散失也。(29)长安旧为秦地,故曰秦民。《史记·白起传》:“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30)《何承天集》:“徒以残害剥辱。”《鵩赋》:“化为异物兮,又奚足悲。”

况我堕胡尘①,及归尽华发②。经年至茅屋③,妻子衣百结④。恸哭松声回⑤,悲泉共幽咽⑥。平生所娇儿⑦,颜色白胜雪⑧。见那背面啼⑨,垢腻脚不袜⑩。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11)。海图拆波涛(12),旧绣移曲折(13)。天吴及紫凤(14),颠倒在裋褐(15)。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16)。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17),衾禂稍罗列(18)。瘦妻面复光,癡女头自栉(19)。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20)。移时施朱铅(21),狼籍画眉阔(22)。生还对童稚(23),似欲忘饥渴(24)。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25)。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26)。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①《晋·刘聪载记论》:“昔幽后不纲,胡尘暗于戏水。”②刘向《新序》:“士亦华发坠颠而后可用。”③何逊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④子夏衣若悬鹑百结。王隐《晋书》:董威辇拾残缯,辄结为衣,号曰百结。⑤阮籍车驾所穷,恸哭而返。宋玉《高唐赋》:“虚闻松声。”⑥陶潜诗:“骤骥感悲泉。”古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⑦陶诗:“娇儿索父啼。”⑧《杜臆》:白胜雪,乃饥色。⑨《韵府》:俗人谓父曰耶,亦作■。⑩《南史》:阴子春,身服垢污,脚数年一洗。沈佺期诗:“穷囚多垢腻。”《说文》:“袜,足衣也。自三代有之,谓之角袜。”(11)《记·内则》:“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12)《杜臆》:海图四句,乃故家穷状。《淮南子》:“起波涛。”(13)王褒《讲德论》:“曲折不失节。”(14)【赵注】天吴,海图所画之物。紫凤,旧绣所刺之物。剪旧物以补豎衣,故拆移而颠倒也。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仿佛。”《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色。”又:“丹穴之山,有鸾鷟,凤之属也。五色而多紫。”(15)《诗》:“颠倒衣裳。”《方言》:“关西谓裋褐短者为裋褐。”《汉书注》:“裋,谓僮竖所著之襦。褐,毛布也。”《始皇纪》:“寒者利裋褐。”(16)淮南王安书:“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17)古诗,“面以粉黛似空青。”(18)《诗》:“抱衾与裯。”《笺》:“衾,被也,即寝衣。裯,床帐也。”扬雄赋:“骈罗列布,鳞以杂沓兮。”(19)《左传》:晋赢氏曰:“寡君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注:“栉,梳比总名。”(20)沈佺期诗:“斜光映晓妆。”(21)朱铅,即丹粉也。宋玉《好色赋》:“臣东家之子,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22)《史记·淳于髠传》:“杯盘狼籍。”《七命》:“澜漫狼籍。”狼所卧处,草皆披靡,曰狼籍。《前汉书》:张敞为妇画眉。汉《城中谣》:“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钱笺】刘绩《靠雪录》云:唐时妇女画眉尚阔,《北征》云“狼籍画眉阔”,张籍《倡女词》有“轻鬓丛梳阔扫眉”之句,盖当时所尚如此。(23)雷次宗书:“吾童椎之年,已怀远略。”(24)《诗》:“苟无饥渴。”(25)陶诗:“父老杂乱言。”《左传》:“聒而与之语,过期。”(26)陆机诗:“生理各万端。”

至尊尚蒙尘①,几日休练卒②。仰观天色改③,坐觉妖氛豁④。阴风西北来⑤,惨澹随回纥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⑦。送兵五千人⑧,驱马一万匹⑨。此辈少为贵⑩,四方服勇决(11)。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12)。圣心颇虚伫(13),时议气欲夺(14)。

(此忧借兵回纥之害。妖氛豁,天意回矣。回纥助,人心顺矣。此兴复大机也。但借兵外夷,终为国患,故云“少为贵”。虚伫,帝望回纥。气夺,群议沮丧。赵次公曰:不用外兵,而有官军,此即当时之议。前二段,分应北征问家。后三段,申恐君遗失之故。)

①《左传》:臧文仲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汉书注》:“天子在外曰蒙尘。”②《吴越春秋》:“拣士练卒。”③陶潜诗:“远眺同天色。”④魏文帝书:“用给左右,以除妖氛。”⑤颜延子诗:“阴风振凉野。”⑥《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元魏时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隋曰回纥,亦曰韦纥。至德元载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率兵四千,助国讨贼。肃宗宴赐甚厚,命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称王为兄。赵曰:随回鹘,当以回纥为正。宪宗元和四年,始请易号回鹘,言捷鸷犹鹘然。《后汉·郎f传》:“助顺元气。”⑦孔德璋诗:“汉家嫖姚将,驰突匈奴庭。”驰突,驰骤冲突也。⑧《晋·赵王伦传》:从兵五千人。⑨《诗》:“驱马悠悠。《国策》:张仪曰:“车千乘,骑万匹。”⑩《晋·石勒传》:“令我与此辈共事。”《记》:“礼有以少为贵者。”(11)司马迁书:“勇之决也。”《回纥传》:其人骁强,初无酋长,逐水草转徙,善骑射,喜盗钞。(12)《淮南子》:“破敌陷阵,莫能壅御。”庾信诗:“箭飞如疾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赐佛罗酋长曰:“此事宜速,使疾如箭也。”(13)《大戴礼》:“圣心备矣。”《世说》:桓温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14)《后汉·许劭传》: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王粲《羽猎赋》:“魂亡气夺。”《魏志》:“吴人夺气。”

伊洛指掌收①,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②,蓄锐可俱发③。此举开青徐④,旋瞻略恒碣⑤。昊天积霜露⑥,正气有肃杀⑦。祸转亡胡岁⑧,势成擒胡月⑨。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⑩。

(此陈专用官军之利。是时名将统兵,奇正兼出,可以收两京、定河北,而擒安史,此为制胜万全之策。【朱注】当时李泌之议,欲令建宁并塞北出,与光弼犄角,以取范阳,所见正与公同。【綖注】公以乞师回纥为非计,故云:“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又谓官军直可乘胜长驱,故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唯此议不行,回纥果为唐患,而河北迄非唐有,其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盖为此也,公尝自比稷契,其经纶概见于此矣。昊天六句,仍以天意决其必胜也。)

①陆机诗:“伊洛有岐路。”《抱朴子》:“八极之外,如在指掌。”②《出师表》:“深入不毛。”③蓄,养也。锐,锋利也。④杜预疏:“此举十有八九利”青、徐,《禹贡》二州名,在山东。⑤恒山、碣石,在东北。《书》:“太行恒山,至于碣石。”⑥《诗》:“昊天曰明。”《记》:“霜露既降。”⑦《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汉《郊祀歌》:“西颢沆荡,秋气肃杀。”⑧《翼奉传》:“转祸为福。”⑨《西阳杂俎》:禄山死,太白蚀月。⑩崔骃《达旨》:“皇纲云绪,帝纪乃设。”宋明帝即位诏:“皇纲绝而复钮。”

忆昨狼狈初①,事与占光别②。奸臣竟葅醢③,同恶随荡析④。不闻夏殷衰⑤,中自诛妹妲。周汉获薄兴,宣光果明哲⑥。桓桓陈将军⑦,仗钺奋忠烈⑧。微尔人尽非⑨,于今国犹活⑩。

(此借鉴杨妃,隐忧张良娣也。许彦昭曰:祸乱既作,惟赏罚当,则能再振,否则不可支矣。陈元礼首议诛国忠太真,无此举,虽有李郭,不能奏匡夏之功,故以活国许之。欲致兴复,当先去女戎。)

①《魏志》:曹操曰:“淯水之难,吾犹狼狈。”《西阳杂俎》:狈,两足绝短,每行驾两狼,失之则不能行。②《吴都赋》:“古先帝代。”③奸臣,谓杨国忠。同恶,谓虢国夫人辈。陆机《辩亡论》:“奸臣窃命。”《汉书》:“韩彭葅醢。”④《书》:“同恶相济。”又:“今我民用荡析离居。”⑤从夏殷为是,下有周汉也。妹喜、妲已,桀纣所嬖,旧作褒妲,疑误。⑥《书》:“明哲实作则。”周宣、汉光皆中兴主。《旧唐书》:上至马嵬驿,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以从。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命吐蕃使者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谋反。”遂杀之,以枪揭其首。上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令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⑦《诗》:“桓桓于征。”注:“桓桓,武勇貌。”⑧《书》:“左仗黄钺。”《后汉书》:“海内忠烈张元节。”⑨微尔,即微管仲之意。⑩孙楚《与孙皓书》:“爱民活国,道家所尚。”

凄凉大同殿①,寂寞白兽闼②。都人望翠华③,佳气向金阙④。园陵固有神⑤,扫洒数不缺⑥。煌煌太宗业⑦,树立甚宏达⑧。

(终以太宗事业,望中兴之主。当时旧国思君,陵寝无恙,其光复在指顾间矣。此章大旨,以前二节为提纲。首节北征问家,乃身上事,伏第三、四段。次节恐君遗失,乃意中事,伏五、六、七段。公身为谏官,外恐军政之遗失,内恐宫闱之遗失,凡辞朝时,意中所欲言者,皆罄露于斯。此其脉理之照应也。若通篇构局。四句起,八句结,中间三十六句者两段,十六句者两段,后面十二句者两段,此又部伍之整严也。)

①庾信诗:“凄凉多怨情。”《长安志》:南内,兴庆官勤政楼之北,曰大同门,其内大同殿。天宝七载,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照殿。②庾信《小园赋》:“寂寞人外。”《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殿。唐避太祖讳,改为兽。白兽闼,即白兽门也。③《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注:“以翠羽为旗上藻也。”④佳气,注见前。《神异经》:东北大荒中,有金阙,高百丈。蔡曰:金阙,谓以金饰阙门。⑤后汉郎f疏:“园陵至重,圣神攸凭。”⑥张悛《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扫除茔垄。”《旧书》:天宝十载正月,太庙置内官,洒扫诸陵庙。⑦《淮南王歌》:“煌煌上天。”⑧傅毅诗:“靡所树立。”陆机《高祖功臣赞》:“曲逆宏达。”罗大经曰:唐人每以李、杜并称,至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东坡云:古今诗人多矣,而惟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饥寒流落,一饭未尝忘君与?又云:《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

范梈曰: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诗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

王嗣奭曰:昌黎《南山》,韵赋为诗,少陵《北征》,韵记为诗,体不相蒙。《南山》琢镂凑砌,诘屈奇怪,创体杰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易学,亦不必学,总不脱文人习气。《北征》固是雅调,古来词人多用之,如韩之《赴江陵寄三学士》等作,庶可与之雁行也。又曰:其篇法幻妙,若有照应,若无照应,若有穿插,若无穿插,不可捉摸。

李长祥曰:杜诗每有起得极厚,而无头重之嫌;收得极详,而无尾大之迹。《北征》中间,历言室家情绪,乃本题正意,故不见腹胀之病。

叶梦得曰:长篇最难,晋、魏以前,无过十韵者,盖古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至杜子美《北征》、《述怀》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此古今绝唱也。

胡应麟曰:杜之《北征》、《述怀》,皆长篇叙事,然高者尚有汉人遗意,平者遂为元、白滥觞。李《送魏万》等篇,自是齐、梁,但才力加雄,辞藻增富耳。

唐汝询曰:杜五言古,体情莫妙于《三别》,叹事莫核于《三吏》,自诉莫苦于“纨袴”,经济莫备于《北征》。《梦李白》、《写怀》见其高,《望岳》、《慈恩寺》取其壮。他若《留花门》、前后《出塞》、《玉华》、《九成》诸作,胸中罗宇宙,无所不有,斯见其大。

钟惺曰:读少陵《奉先咏怀》、《北征》等篇,知五言古长篇不易作。当于潦倒淋漓、忽正忽反、若整若乱、时断时续处,得其篇法之妙。

魏泰道辅曰:唐人咏马嵬之事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会妖姬。”白乐天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官军背叛,逼迫明皇,不得已而诛贵妃也,颇失事君之礼。老杜《北征》诗曰:“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盖言明皇畏天悔祸,赐妃子以死,无预官军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张燕瑾)

迢迢牵牛星 [汉] 汉无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品赏析此诗描写天上的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uowensucai/1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