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之说来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为十月的卦象,《复》为十一月卦象,《临》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阴阳。《坤》卦六爻皆取阴爻,为纯阴之象;《复》卦一阳生于下;《临》卦二阳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阳爻有三--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语。明代杂剧《闹钟馗》剧中演,逢元旦,三阳真君在三阳阁下排宴庆贺新年--那三阳真君领三个绵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阳。
十二地支配属相,未属羊。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记载与今不尽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马也戌,老羊也。羊所对应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这一套生肖名单中,惟独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备做生肖资格似的。睡虎地秦简为何逢羊而尊老,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至于未羊,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已见记载。放马滩秦简,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代简册。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国抑或在巴比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今人戏称洋生肖,其对于羊也格外礼遇。黄道十二宫有两个与羊有关,它们是白羊宫和摩羯宫。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生活在巴比伦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称为天的羊,称行星为随年的羊。黄道十二星座中羊占两个席位,大概缘由在此。白羊座为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之首,当年又与春分点相关,地位显要,其在巴比伦星图中的形象为手持麦穗的农夫。
郭沫若主张生肖文化外来说,立论依据之一,即取白羊宫与麦穗。他1929年写成的《释支干》提出,十二生肖是汉武帝通西域时输入的。他假定了十二地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的对应关系,其中以地支未对应白羊座。郭沫若认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为穗,当于白羊,白羊座星象为农人力田之形。多年来,郭沫若的见解一直没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物也否定了这一推论。
未为穗,当于白羊,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话题。
三羊开泰是吉语,五羊呢?南国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传,羊是给广州带来吉祥的五谷之神。《太平御览》引晋代裴渊《广州记》,载有五羊传说。至清初,五羊故事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屈大均《广州新语》记,古时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别骑着不同颜色的羊,他们来到广州,将六出的谷穗赠给人们,并祝愿永无饥荒。随后,五仙人腾空而去,五羊化为石。五个仙人五只羊,带来五谷丰登的祝福。广州称羊城,简称穗,均源于五羊传说。如今,市内的越秀山公园矗立着五羊石雕,为广州城标。
祝福五谷丰登的羊,还被想像为雨工--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这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小说涉笔成趣地讲到雨工龙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随龙司水的精灵。故事讲,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龙君之女。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龙女牧羊,羊是雨工,这样的想像以龙主雨水为逻辑起点,倒也显得顺理成章
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李逵断遗案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李逵断遗案的历史典故
中秋过后第二天,李逵在东阿县替钱知县断完奸情冤案,拿起两把板斧,刚要下堂,忽听堂下有人高喊李头领别走,我们的遗案请头领公断。
李逵一愣,向下看去,见两位穿着讲究的男子,一边喊一边分开众人向前挤来。
钱知县见到这两人,惊得脸上汗水像豆粒般滚落下来,急忙对李逵一揖,言道李头领,请你断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来!说罢溜出大堂。
李逵环眼一瞪,大嘴一咧道你们是何案,状告何人?快快讲来!
张仁向前叩首我乃东阿城西张家庄人士,姓张名仁,状告我弟张义,他多占我父母遗产四十五亩林地。父母病故后,我要求重分,弟弟不干,因此告到大堂,钱知县断了近一年,至今无有结果。
李逵听后问张义何在?
张义也向前叩首道小人在此。
你兄所言,可是事实?李逵追问道。
事实不错,但布袋里装牛梭--内里有弯。张义耸耸肩道。
李头领,这事内中曲直,你听我从头说起。张仁讲出了一段故事。
东阿知县姓钱,名开,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捐班起家。他的父亲花十万两雪花银,给他捐了个东阿知县。他无半点文墨,只知捞钱,其他事不干,只管断案打官司。他断官司不分是非,谁送钱多,官司谁赢。因此,东阿老百姓给他送了个外号叫钱开门。还编了个顺口溜钱开门向钱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要想官司能打赢,白银多送赢赐赍。
张仁深知钱知县为钱,为要重新分回那四十五亩林地,心想我送上个三五百两银子也合算。于是带了十两纹银先投石问路,看看钱知县是真为钱还是不为钱?当晚送进后堂。
钱知县见银眼开,山羊胡一翘,笑着说明天升堂!
张仁心里像喝了口蜜,甜丝丝、美滋滋地走出了后堂。
他走了没有半个时辰,张义怀揣十五两银子,步入后堂,见到钱知县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放道我兄把我告了,这是十五两银子,断明官司,定有厚礼酬谢!
钱知县心里乐开了花银路来了!笑得两眼合成了缝,点头道明日升堂,你听着就是了。
第二天升堂问案,钱知县见原告、被告都在堂下,当即让老大张仁站在堂角,老二张义坐在身旁。
张仁见此,心里明白,就知老二送银比他多。老二像喝了杯糖水,浑身舒畅,心想这种世道,有钱能买鬼推磨,我十五两白银就可买通知县,银没送。
张仁一双黑豆眼转了几转,害怕钱没送到位,钱知县把地断给老二,他躬身一揖,歌颂钱知县道钱大人来东阿,百姓无不拍手称赞钱知县真是父母官,断案清如水、明如镜,胜过宋朝老包公。
张义心想知县让我等,我等等再说。
钱知县山羊胡须上翘,老鼠眼宛若吊秧子狗,忙个不停,来回转啊转啊,暗暗盘算你们两个都有钱,不给老爷我送个万儿八千两银子,想得到林地?没门儿。现在不捞白不捞,挣回官本再让你们知道老爷手段高。一指他们道你们一奶同胞,不要为争地伤了和气,和为贵呀。情况不明,查清再断,退堂!
他这一手还真灵,到晚上,老大一次送去白银五百两,老二送去三百五十两。到第三天升堂,知县给老大赐坐,让老二站着,随即宣布事由没查清,无法宣判,等以后再说!又退了堂。
张仁和张义心里明白,搡着劲送礼。张仁送了一千五百两,张义送了一千三百两。
第三次开堂,兄弟俩虽都捞上了坐,可是,钱知县笑眯眯言道知县难、知县难,我这知县不同其他知县,他们以刑治县,我以仁治县。你们可是亲兄弟,手足之情不可忘,常言道争者不足,让者有余,以和为贵。你们想好了,再来后堂找我!又这么退了堂。
兄弟俩争林地官司,这么一拖就将近一年下去了,无有任何结果。眼看快到八月中秋节,常言说得好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美酒月饼敬老天。钱知县是青天大老爷,张仁和张义又都为那四十五亩林地敬钱知县。
张仁心急火燎,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再赔也得争回那四十五亩林地。中秋节一过,白露来到,秋分种不上麦子,那可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呀!中秋佳节给知县送何礼好呢?
想啊想啊,突然一计跃上心头,忙派管家张三,如此这般交待一番。张三高高兴兴离开家门,向湖边疾去。张义也与张仁一样划拉着肚皮计谋着,计策来到,喊过张五说你要给老爷我办这么这么件事。
张五听后一拍大腿道东家放心好了,保你满意!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张仁让张三提着鲤鱼进了后堂,张三放下离去。张仁见到钱知县躬身一礼祝夫人幸福,老爷人财两旺。鄙人略备薄礼,酒九瓶,鱼一条,老爷过节酒丰有余。
钱知县起初见礼眉头一皱,十分不乐,张仁明白,忙又施一礼道老爷摸摸这鱼肚皮多硬啊!
钱知县向前观鱼,见鱼肚皮用麻线缝合,一摸硬梆梆的,又一抽线头,元宝从肚里掉出一个。
知县立时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山羊胡一抿,笑道好,好,中秋节升堂,你听佳音好了!
张仁听后十分高兴,又施一礼道林地断我,另有酬报!说罢,扭头阔步离开后堂。
张仁离去半个时辰,张义又兴高采烈来到后堂,让张五放下西瓜,张五退下。张义躬腰九十度,一揖道中秋佳节到,鄙人无甚奇礼珍宝,自己种的西瓜特别甜,别说吃了,就是仔细看看,保准老爷比吃蜜甜,你抱抱大小。
钱知县有鱼的教训,这次先开口说你往那一放,我就闻到甜味不同一般。随即,张义又道你老看看瓜瓤如何?
钱知县向前掀开挖好的瓜皮,见西瓜肚里白花花的,净是元宝,笑着道明天升堂,让你过个好节就是了!
中秋节上午,堂鼓三通响过,钱知县升堂。见张仁、张义已在堂下,知县忙命人给二人赐坐。接着钱知县开言道今日断案,速战速决,回去过个好节,你们意下如何?
张仁听后向前半步,深深一揖中秋佳节,老爷余、酒可丰呀?我是鱼人呀!
钱知县笑着点头丰、丰!好、好!这事不用提,早就记在我心里。
张仁心想中!我的鱼没白送呀。
张义不知钱知县和张仁葫芦里装的何药,看曼钱知县,又望望张仁说老爷,每逢佳节倍思亲,西瓜月饼敬大人。
钱知县看看张仁,望望张义,用手抿了抿山羊胡年年有余西瓜丰,好吃好用我心明,我这心里有了数。说后走下堂来,先拍张仁肩,又拍张义臂,言道官司过节不能断,节后断清不为晚,再晚也不会过了年三十!回家先过节!把张仁、张义送出大堂。
张仁越想越气,张义越思越恼,送礼数千两,四十五亩林地还没捞上。
张仁十六一早到了县衙,想问个明白,张义一早也到大堂,想叫钱知县说清楚。他们一看大堂坐的不是钱知县,而是梁山义军头领黑旋风李逵,他们从头到尾听罢李逵断奸情案。见李逵断完,提起两把板斧要退堂,张仁和张义同时高喊李头领,我们的林地遗案,请你给断!
钱知县听到张仁、张义的喊声,吃惊不小,他深知李逵的为人,若要把我受银的事儿抖擞出来,李逵怎会饶我?随即,对李逵一揖道李头领断案公平,再请你代我理完林地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回!
没等李逵答应,他就鞋底抹油--溜啦。李逵只得重新坐上大堂,一摔惊堂木你们谁是原告,状告何人,因为何事?
张仁喊道我是原告!
李逵问道告谁?
张仁又道我弟弟张义!
李逵又问告他何事?
张仁讲完争四十五亩林地的经过;张义说谁养老谁继承财产,是自古至今的常理,我有长工张忠可以作证。
在堂下听断案的张忠,听他如此说,就想离去。李逵说传张忠到堂!
衙役疾跑堂下拉张忠,张忠吓得脸色煞白。衙役对张忠言道别怕,李头领不是钱知县,作证不干你事,怕什么!
张忠只得向前跪下。李逵赶忙下堂搀起张忠坐下说话!
衙役忙搬过椅子,让张忠坐下。李逵返回大堂,问你在下边都听明白了,他们说的可是实话?
张忠说是实话,张义用养老的那四十五亩林地的收入雇我们夫妻俩种地,照顾他的爹娘。我们和他们的父母有缘,平时他父母与我们亲如父子,不分彼此,多年不见他们的儿女。他们父母相隔三天,都下世去了。让他们兄弟俩兑钱发丧,都不兑,只好由我们夫妻俩将老人埋入林地。不久他们就争开了这四十五亩林地,其他事儿我就不知了。
李逵听后,顿时怒发冲冠,一摔两把板斧,喝道张仁不仁,张义不义,你们两个狗东西,只争林地财产,不要爹娘,连猪狗不如,每人重打五十大板,拉下去!
衙役们拉张仁、张义就要施刑,张仁、张义高喊冤枉我们可给钱知县送了数千两银子啊!
李逵听后,喝道慢!我现在宣判如下张仁、张义再加五十大板,一百板一下不可少!那四十五亩林地,一直由张忠耕种并奉养二老,林地判给张忠,永不准翻案!让这两个狗东西画押!
接着李逵又喝道衙役们,快到后堂将那个视钱如命,一天到晚想法捞钱的钱知县带上堂来!
几个衙役将张仁、张义拉下施刑,又有几个衙役跑到后堂,不见钱知县及夫人去向,疾疾来到大堂禀报钱知县携银两离后堂,夫人也不知去向!
李逵怒道我去追那贼子,他跑不了!
对此后人赞道
李逵断案通人情,贪官为银断不清;行贿兄弟各挨板,贪官逆子都落空。
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历史上的和氏璧更是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氏璧加工后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秦、汉、魏、晋、隋、唐的传国玺,最后在中国南宋末年的动乱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
历史、传说与典故
和氏献璧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完璧归赵
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
受命于天
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
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南京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也是一个历史名城,你知道有关于南京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南京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1.得意忘形
典故东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狂荡无羁,能诗善文,有时在南京家中读书,数月闭门不出;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当他快乐时,就发疯似狂,忘乎所以,甚至连他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2.凤毛麟角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南朝时期的谢超宗,是乌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而“麟角”之说则是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今南京),中主李璟喜爱诗词,他的《摊破浣溪沙》中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而冯延巳的《谒金门》中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拿这句词和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回答说“不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4.渐入佳境
典故东晋画家顾恺之长期在建康(今南京)生活。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吃甘蔗时跟别人相反,每次都是从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释说从上往下吃,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
5.刻画无盐
典故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时,周岂页任尚书左仆射,当时朝中宦官们认为他为人高洁,把他比作乐广。乐广也是当时被认为高洁的人物,但周岂页却认为乐广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当庚亮告诉他有人把他比作乐广时,他很不高兴,说怎么能拿丑的东西来比喻美的呢。
6.量体裁衣
典故南朝时南京有个叫张融的人,颇有才华,齐太祖萧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萧道成把自己穿过的一件衣服送给张融,并附手诏一道,说这是我穿过的衣服,已经让人按照你的体格重新修改,送给你穿很合适。
7.危言耸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8.盲人瞎马
典故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边自然是很危险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的高兴时,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由于当时在场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听了此话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当众发怒,只好说了一句语双关的话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卫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其书中说的王逸少就是乌衣巷里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1.遗臭万年
典故东晋明帝时。驸马桓温专权作乱,萌发野心。他对曾阴谋篡权的王敦暗表赞赏,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时对亲信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权的野心。亲信们听候吓的不敢吱声。桓温扶枕而起,说道“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遗臭万年也是不错的。”
12.一往情深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
典故 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欢听别人吹奏笛子。每当听到好听的乐曲他就激动不已。当时住在乌衣巷的的宰相谢安听说桓子野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赞赏说“桓子野对音乐的这份感情应该是发自内深处的,只要一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激动的不能控制自己。”
13.大笔如椽
典故王珣时东晋大臣,家住南京城南乌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个人送了一只像房顶的房梁那么大的笔给他。王珣醒来后,对人说他预感到会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果然,一会有人来报告说孝武帝驾崩了。而王珣则被任命担当哀册等重要文书的起草事宜。
14.屋下架屋
典故东晋时,南京有一个叫庾庾阐的官员,写了一篇《扬都赋》,呈给庾亮,庾亮对这篇赋文大为赞赏,对众人称此赋可与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太傅谢安听说此事后,对人说“不能这样搞啊!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个屋子罢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学习,那就难免浅薄了!”
15.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16.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时期,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7.自毁长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将檀道济,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把他骗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济被关进大牢,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18.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19.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当皇帝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就能写文章。随着年龄增长,他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一眼看十行字。
20.江左夷吾
典故司马睿刚在南京建立东晋时,百废待兴,人心不稳,大臣温峤很是着急。一天他在跟宰相王导交谈之后,欣喜地说江东有王导这样可以跟管仲媲美的人才,我还担心什么呢。
21.草间求活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东晋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对另一大臣温峤说,现在朝廷危难我们做大臣的怎么能够为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22.衣锦还乡
发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庆远治兵有方,梁武帝萧衍在还没当皇帝前就很赏识他。萧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为雍州刺史,并在新亭为他送行。萧衍说,你这次衣锦还乡,有你镇守西部我也就可以无忧了。
23.千载难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齐国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赏识,在他年老时写了一本《临终上世祖表》给皇帝,请求辞官回家。在这个表中他说,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运气好得到皇上赏识,这真一千年也难遇到的好运气呀。
24.多难兴邦
典故西晋末年,晋室衰败,不断受到匈奴的进攻,于是渡江迁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为东晋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来祖逖又多次请求东晋皇帝司马睿出兵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绝。在一份写给司马睿的《劝进表》中写道“或多难以固邦国,或隐忧以启圣明。”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一袋干粮的长征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一袋干粮的长征历史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
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
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
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
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楚汉战争时,吕后与刘邦之父曾为项羽所擒,知道项羽与刘邦讲和时才被释放。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吕雉很有谋虑,但性情非常残酷。她在未央宫害死了韩信,又使人诬告彭越谋反,灭其宗族。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枕边风不敌张良计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枕边风不敌张良计的历史典故
两汉历史上最震撼人心、也最令人伤痛的一幕,莫过于人彘事件。那位曾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柔腰袅娜兮的戚夫人被摧残成了怪物,任谁见了都会难过!但是分析悲剧的成因,似乎不能埋怨其中任何一方。自高祖发出如意类我的兴叹,这个悲剧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悄然生根成长。
十六岁,女人如花的季节,十六岁的戚夫人出落得比花儿还美。这一年,刘邦大军路过定陶,见之爱幸,从此常伴左右;这一年,对于吕雉来说,戏虽没有完,新的演员却已代替了自己。有史为证,楚汉和约之后,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失宠的诸般苦涩,向谁诉?
天依然湛蓝,路依然宽阔,随着刘如意呱呱坠地,吕雉的世界里似乎再没了路,天地间挥之不去的雾霾,团团笼罩了她。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史记》)太子刘盈有些女儿气,刘邦萌生废立的想法倒也正常,然而戚夫人靠啼哭求上位,就显得不怎么明智了,尽管我们不能责备她,毕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理所当然。
一个是见不到皇帝的面,一个是跟皇帝形影不离,所谓近水楼台,胜负几乎没有悬念。但是,得志后常失意,顺境中有逆流,才是人生的写照!吕雉明白其中道理,不冲动、不放弃,想办法,使用了张良计。按说,处于甘甜中的戚夫人该用过墙梯应对,可是她除了啼哭,吹枕边风,没有任何作为,这也注定了她的戏份必将秋风瑟瑟。
皇帝家事,张良本不想参与,今天下安定,(皇帝)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他的使命已然完成,已然垂入丹青,弃官云游只是迟早的事儿,所以玩了太极。可是吕后不接招,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直接劫持,不帮这个忙,你张大人休想脱身。张良无奈只好献计口舌之争没用,得玩心理战。皇帝陛下最想要却又得不到的是什么?是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贤人呀,把他们请来辅佐太子,让陛下看见,这事儿准成。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这话可不是谦虚,张良的计谋在当时无人可比。之后发生的事情一如其所料,刘邦看见四位白胡子老头(商山四皓)天天毕恭毕敬地跟在太子身后,十分好奇,问明缘由,才知自己妄谈废立是多么任性。他指着四位老者的背影对戚夫人说亲爱的,现在没辙了,太子羽翼已成,动不了啦。然后高歌一曲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真不知他是咋想的,戚夫人在一旁嘘唏流涕,他也不安慰一番,直接离开。
前195年,刘邦病逝,太子继位,是为汉惠帝,吕雉升为太后,开始掌权,数年来的恐惧、苦涩和压抑,使她的报复心如暴风雨一般来得异常猛烈,毫不留情地囚禁戚夫人,并让她干着低贱的舂米活儿。
戚夫人在煎熬中艰难度日,边干活边唱歌抒发怨恨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丈夫死了,指望儿子,这是当时女人之常情。但是吕后听了却很不舒服,怎么着,怨我虐待你呀?想想当初,你是怎么折磨我的,我容易吗我?戚夫人的歌声彻底激怒了吕雉,她命人断其手足,挖掉双眼,烧灼双耳,喝下哑药,住在厕所中,起名曰人彘,也就是长得像人的猪,确乎惨不忍睹!
吕后固然狠毒,谁能说不是因为积怨太深呢?戚夫人固然可悯,谁能说不是因为恃宠而骄使然呢?她的路原本并非只有觊觎后位这个华山一条道,也并非只有枕边风才能达到目的,她有许多过墙梯的。没路了,左右看看,其实路有千万条。这是微博里的一句鸡汤,鸡汤有时候也并非一无是处,戚夫人如果喝了,也许不会惨死。
譬如争取刘邦的老哥们,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此类例子,史书里常见,也有成功的,如果她读书的话,不会不知道,那么,刘邦提出废太子,大臣多谏争的局面应该不会出现,至少不会太激烈;当朝野喧嚣着反对的声音时,她若能退一步,反过来劝谏刘邦别犯浑,打消吕后的恐惧,求自保大概不成问题;另外,她还可以学学薄夫人,收敛锋芒,设法取悦吕后,或者主动要求去赵国陪儿子,换个环境,也能躲开。办法很多,单靠枕边风,用处不会太大。皇帝的粗腿抱一时可以,别期望抱一世。
怀着对德州历史的好奇,我走进了德州博物馆,去寻找历史的足迹。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由德州学院一位教授作的“德州赋”,还有一幅宏伟的“九河图”,讲的是大禹治水时的主要河流。接着,我来到了二楼的展厅。
第一展厅里面摆放着许多历史人物的画像并记录着他们的著名事迹。第二展厅“历史遗珠”,首先看到的是摆放着许多各地出土的古代文物,接着走是德州的古城区图,再往里是德州著名的八景:长河落雁、运河古渡、皇家码头,等等。接着来到“近代奋起”,在这我看到了抗战时期留下的“大刀”和“步枪”,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无数革命先辈在炮火中奋勇杀敌的情景,心里对他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第三展厅“城市记忆”。走进展厅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了古代。那些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情景,没想到就在我的眼前。有:乾隆下江南、德州扒鸡店、古玩店、绸缎庄、当铺、钱庄、古四合院,等等。里面的人物就像真的一样,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就是在古代逛街呢,我真是兴奋极了。
通过参观,我更深地了解了我们德州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的足迹和变化。我相信我们的家乡明天会更好。
这周六,我和爸爸一起参加了小记者活动——去济南世纪园参观军事展厅。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参加活动,感觉特别兴奋。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身穿军装的叔叔迎接了我们,带我们进入抗日军事博物馆。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张张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无一不展示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除了照片,展厅中还有许多抗战时期的武器,手榴弹、步枪……叔叔告诉我们,那时候我们的军事装备不如日本,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听着讲解,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九三”大阅兵时的场景,坦克、直升机、导弹……看到祖国逐渐发展壮大,我的内心无比自豪。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不要让悲剧再次重演!
一、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二、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三、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四、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五、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六、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七、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八、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九、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ishuzuowen/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