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7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觉醒年代观后感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党史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党史、牢记党史。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毛泽东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冲破旧思想的罗网,看一场有意义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来的五四运动证实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部电影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由纪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个奋斗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侧面也让我体会到中华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独秀,他曾经是清朝秀才,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五四运动间,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的英文译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学的英文译音,是赛因斯)。他曾经说过:“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之脑神经十之九焉。”在他看来,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龄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气沉沉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思想是否“新鲜活泼”。青年应是洗涤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青年,于个人,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阳;青年,与社会,是叶与根那息息相通的脉搏;青年,于时代,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牵挂。

觉醒年代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其他人还在看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1000字8篇


看电影是许多年轻人解压和获取快乐的方式之一,在我们沉浸体验的同时,心中的想法自然层出不穷,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感悟和人生道理写下来。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观后感的大体框架您了解多少呢?为此,栏目小编特意呈上“《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1)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李大钊、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2)

抚今思昔,我们聆听岁月的回响;有澎湃,有悠长,有深沉,有激昂。这些充满活力的音阶,组成一首雄壮有力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激荡在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上,记录着新中国的百年沧桑。

如果不是因为《觉醒年代》,我们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陈延年、陈乔年是谁?也不知道延乔路的寓意何在?更不知道为什么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其实在祖国的许多地方,还有无数个不为大众所知晓的人名地名。或熙来攘往的街头巷尾,或川流不息的道路两旁,他们生前的躯体已献给了祖国,他们死后的英灵还福佑着人民。伫立在人们的生活中,沉稳地坚守足下的土地,试图向过往的行人娓娓诉说内心的衷肠。

他们和我们一样,永远年轻,意气风发,志气昂扬,怀揣理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立志救国,在充满信心的革命道路上奔腾前往,发出像军号一样率直朴素的呐喊,力图觉醒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

当延乔二人拖着沉重的镣铐,赤足淌过漂浮着花瓣的血泊时。尽管描绘着悲伤与愤怒,也暗示着勇气与希望。这些鲜红的花瓣并不是悲观地点缀,而是给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们所写的史诗般的赞歌。面对死亡,他们用微笑驱散了忧伤,他们用身体的灭亡换得了灵魂的坚强,他们用血肉为人民赢得了自由与信仰,他们永远存活在人们的心上。死亡与痛苦并不能动摇革命者坚定的信仰,而由希望和勇气占主导的革命信仰,具有更加锐利的锋芒,充满蓬勃的活力,像一面旗帜在风中飘扬,在人民心中震荡作响,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承载着改造国民思想的历史任务。纵观民国历史,尽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饿殍遍地、外寇入侵的真实景象。我们的先辈目睹如此的场面,心中悲愤不已,励志图强。将手中的刀笔化作大戟长枪,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殊死的较量。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作为主要阵地,将战场扩展到社会的四面八方。而在这壮烈的战斗中,被禁锢了两千年的思想重新焕发出光芒。革命的主题在熊熊的烈火中熔铸,百炼成钢。不可胜数的志士仁人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汇成一股力量,使得民众的精神面貌改模换样。工人和农民在号召声中从腐朽的深渊中站起,这是生命的复活,胜利的曙光。

新文化运动已完成了自身的任务,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谱写了光辉灿烂、导向明晰的序章。这是一支属于人民的党,表现出英勇、机智、果断的豪迈气概。如利刃新发于硎,如鹰隼试翼苍穹。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满含热泪写下这篇文章,告慰那些长眠于山河的英雄骸骨,慰勉那些捐躯赴难的亡魂英灵。我想登上高山,跨过河川,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先辈啊!你们的夙愿已经实现。你们的志向,将由我们来承担。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组织策划创作了《觉醒年代》。该剧作为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以1915年《青年杂志》诞生为起点,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全景式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

继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之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倒行逆施的历史丑剧,使得革命先驱们意识到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不只是清帝国的封建势力,更有思想文化上的保守陈旧与孔家儒学的束缚羁绊。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信仰,热切的民族期望,炙热的爱国之心,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唤醒了国民麻木的内心,号召大家奋起反抗,坚持真理。

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两国失败落幕。在近代历史上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在人民满怀期待欢迎青岛回归之际却得知美英法与日本同流合污,竟将中国领土转让日本,并爆出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难当头,陈独秀、李大钊等迅速发文抨击时政。5月4日,北京大学3000多名学生联合其他各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和街头演讲,主张科学与民主,呼喊着驱除反动军阀,抗议政府丧权辱国的行为,要求拒签巴黎和约。在全国各地学生、工人运动的支持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合约签字,人民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有了信仰,青春才会发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一群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开启了青春之旅,一腔热血激起了国民的爱国心,一身正气记录在中国革命史里。迄今为止,五四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让我们志存高远,让我们砥砺前行,让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不止。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可我们不能忘记这都是上一辈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将这份信仰传承下去,将民族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将爱国主义镌刻在自己的心里。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这样才不枉英雄先辈的舍身付出,这样才是对五四精神最好的弘扬。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4)

今年暑假,老师强烈推荐我们观看《觉醒年代》,妈妈陪着我一起观看了这部优秀的连续剧。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觉醒年代》剧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该剧满屏的正能量,非常值得观看。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李大钊的这一字字,一句句,有理有据,慷慨激昂,直指人心!还有《新青年》编创者陈独秀写的敬告青年,他说:“我写新青年,就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们,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坚持不懈,将来必成大器。”这句话震撼了中国所有的青年,同样也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无虑,却往往缺失了理想和信念,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有时还嫌弃学习的苦和累,想想百年前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舍弃了自己的一切,真是令人动容。陈独秀的这段话激励着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用心走好脚下的路,努力去实现远大的理想。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伟大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妈妈说,剧中不少人物的事迹,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在陪我看这部剧的同时,她也在重温历史,接受教育,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些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他们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使我深深震撼。虽然剧中好多内容我不是很懂,但是他们的爱国情怀,使我深受感动。

前辈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甚至流血牺牲,我们后辈理当紧跟其后,不惧艰辛。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任务。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虽不需扛枪上战场杀敌,但我们也有重要的任务——强国。作为学生,我们虽不能像钟南山、袁隆平那么伟大,但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觉醒年代》这部剧给我带来了一场极其盛大的“视听盛宴”,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认识了许多革命先辈,进一步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努力奋斗,时刻牢记:强国有我,请祖国放心!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5)

我在青马班观影课堂的时候,对《觉醒年代》进行了观赏,可以说它是一部神剧。每位演员,每个事件,每次对话,每个场景,都值得慢慢欣赏和玩味。

特别是第11集,辜鸿铭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句句经典,入木三分,直击人心。中国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

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教授辜鸿铭,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要知道,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当时,听梅兰芳的京戏也只需一元二角,而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两个大洋。

他倒着读英文报纸,以此嘲笑英国人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没意思。

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他的著作被列为国外大学必读书目。

他一生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深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已不流行辫子。但操着满口洋文的他,却是一副满清遗老打扮,成为当时北大一道极为有趣的风景线。

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笑我头上这根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

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

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一百年前就能有着如此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我不得不佩服辜老先生的远见卓识,作为一个上学上了十四年的人,我自愧不如,觉得自己很羞愧,看到那时候的大学生,在看看自己,真的是毫无可比性,对于国家,贡献的事情,我没有做太多,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一毛,对于我的班委工作,我没有像张宇,潘晓宇等她们那些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像觉醒年代那青年之志气。那时候的青年,是真正的热血青年,现在的青年,大部分被短视频消耗了,被手机控制了,我们现在明明深处幸福之处,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正确的利用他,现在很少有人用互联网来专心看一场新闻联播了,我觉得虽是现在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虽国家之屈辱已洗净,但是我们还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今后会更加严格一点来要求自己,慢步也好,快步也好,只要是向前走就是正确的,要时刻谨记,觉醒年代,那个时候的有志青年,他们优秀的品质,可以帮助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即将接近尾声的大学生活中,把班内同学服务好,分内之事,尽量做好,也希望,将来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6)

一百年前,军阀混战,社会中处处都有“吃人”的封建礼教,腐败与黑暗充斥了整个旧中国。这些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被吃”,让当时之社会,当时之中国病入膏肓,无药可医。面对这样的中国,是参与“吃人”,追随封建,还是殚精竭虑铲除推倒这个发着霉、烂着疮、流着脓的老房子,我们的先辈选择了后者。

一百年后,“吃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面对先辈,我们会称他们为英雄,会说这盛世如你所愿。但当时的他们终究不是预言家,他们看不见如今的盛世,不知道那个他们梦里的新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建成,更不用说自己当日的牺牲是否被人铭记,自己满怀的信念是否被人传承。但是,尽管前路茫茫,尽管前路被黑暗所笼罩,他们知道若没有第一个敢于照明前路的人,那就不知道多少人每天在“吃人”,在“被吃”,若没有第一个开拓新路的人,就不会阻止那些发着恶臭的封建礼教在这黑暗中成长。他们在牺牲时,在用生命与黑暗斗争时,心里想的不是亲人,不是自己,而是革命信念与民族大义。为了建成一个可爱的中国,他们舍弃了自己的性命,多少年轻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多少垂垂老矣的母亲失去了他们的孩子!

那些反对他们的人,那些加入“吃人”反对革命的人,他们可以遮住天上的太阳,让这个世界黑暗无光,只留下黑暗与恶臭,但他们绝对无法遮住民主的光芒,如果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是拉动历史前进的车夫,那么民主就是帮助历史前进的车轮。新文化运动只能用民主的力量才能让历史前进的车爬越封建礼教的那道高山,找到被高山挡住的光。

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用革命先烈的血肉铺出来的。在那个年代,他们用热血一笔一划写出的青春与信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国家的成败全在这个国家的青年身上,他们骨子里流出的爱国情怀与精神文明是这个国家的顶梁柱。先辈们手中的火炬已经传递给我们,先辈们心中的信念已经传承给我们,当代青年啊,该觉醒的不只是当时之中国,更应该是现在的我们啊!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成为一个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励志少年!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太阳,我愿做最后的火炬!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7)

《觉醒年代》,既是一部爱国纪录片,也是中国一路走来的坎坷。既记录了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也谱写了在这样黑暗时代里觉醒者们的凯歌。

在观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我曾无数次落泪。因为郭心刚的牺牲;因为延年乔年的殉国;因为陈独秀的入狱;因为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因为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民是多么的痛苦;因为看到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是多么的愚昧;因为看到中国外交的失败;因为看到在这个时代里觉醒的人为中国找出路的背影………

当然,它不仅仅给我带来惋惜和愤恨,也给我带来了鼓舞和欢欣。因为五四运动的成功;因为中国作为战胜国成功拒签巴黎和约;因为鲁迅先生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因为《新青年》杂志给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带来了思想启蒙;因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以监狱为研究室,即使入了监狱,即使成为了囚徒,即使即将面临死亡,即使面对着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家,他们都没有放弃,他们都在抵抗,他们都在想出路,他们愿意牺牲个人,挽救那个还未觉醒的东方的雄狮。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样的意志,这样的品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青年不再冷血,在那一刻,中国的青年,愿为国家而奋斗,愿为国家而战斗,他们积极的接受着新的思想,不再被旧的思想所禁锢。

然而在那个时代,觉醒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数以千计的工人。就像李大钊先生说的,他们每一天超负荷的工作着,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他们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李大钊先生,点醒了,这些整天埋头工作、辛勤劳动的工人们,工人阶级,从此崛起了。

而那个年代,真正有趣的在于思想上的百家争鸣:革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争吵,白话文还是古文之间的争论。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是改良还是革命,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北大的校园里,他们在北京的街道上,他们在图书馆里,他们在田间地头,不断地寻找和确认,不断地争论和辩论,一次又一次,即便是面临着政府的通缉,即便是面临着警察局的逮捕,他们依旧乐此不疲,最终,为那个看似“无药可救”的中国,找到了一味良方,找到了一条出路———建党革命。自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一刻开始,东亚雄狮,觉醒了!

观时代风骨,立宏图大志,追吾辈之号召。

漫漫征程,唯有奋斗。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发展起来。那些老一辈的战士们退下了,我们这一辈富有激情的年轻人登上了舞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我们一定要响应时代的号召,接过老一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担起中国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篇8)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革命剧还停留在那种硝烟弥漫的战争印象中,我也不例外,但是就在今年,建党一百年的今天,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打破了我对于革命剧的陈旧印象。在过去,我总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已经了解的清楚了,但是现在的我却知道那些了解只不过是浮于表面。在《觉醒年代》之中,我受到了不止一次的内心触动,又仿佛心中有一把火焰被点燃,在这里,我看见了历史的缩影,那些革命先烈的身影好像就在我的面前,那身影,是鲜活的、是炙热的。

曾几时,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书上随笔划过的文段,课堂上老师口中考试会考的重点,从明媚的少年到冰冷的墓碑再到史书上的寥寥几语,却是历史上真实的革命先烈的一生。彼时的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个鞠躬、一句先生,是尊师重道、追求真理的礼节,一番畅谈,一场慷慨激昂的宣讲言论,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与痛惜,是终其一生誓要救国的坚定信念。是的,我看见,他们在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我看见,他们在那样一个剧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人物是李大钊先生。历史上,李大钊先生牺牲很早,而教材中、历史课本上除了他简短的生平简介以及名著介绍外,便没有介绍更多了,而我对李大钊先生的`了解还是从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始的,这是一篇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李星华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中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那时我看到这里,仿佛身临其境,看见李大钊先生被人带走时心里早已拧成了一团,再往后,我就看见李大钊先生遇害了,这个结局也让我一度心中郁结,那样一个对子女慈祥、对革命坚定的人怎么就那么陨落了。如今,在看《觉醒年代》的时候,我在演员精湛的演绎之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勇于实践斗争的李大钊先生,他对于家人的温暖慈爱、对于救国的毅然决绝,我仿佛站在了他的身边,仿佛亲眼看到了他鲜明热血、青春坚毅的模样,他为革命所付出的这一切就像他在《青春》一文写到的一样:“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了双眼。

除了李大钊先生之外,还有一个角色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陈延年是一个不苟言笑但是又有着钢铁柔情的一个人,他会因为思想不同与父亲陈独秀辩驳,会为了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电视剧中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明明是风华正茂的陈延年走在奔赴留学的路上,那坚定的脚步却转一幕变成了带着脚镣、遍体鳞伤地赤脚在路上走着。那样一个优秀的人,面对敌人的屠刀时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口中喊着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最终被刽子手乱刀残忍杀害,惨烈之情,难于言表。28岁,明明还那么年轻,明明还是葱茏岁月,却以吾辈之鲜血,换山河如故,陈延年说:“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是的,如今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了阳光之下,能够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合肥,就有着这么一条路,它叫延乔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繁华大道,繁华路旁尽是盛世太平的美好,也是像陈延年那样的忠贞烈士为我们付出生命换得的光明!

现在的我们是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看着书本上的描绘,我们足以感觉到他们伟大。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深重得更多。因为如今的我们在胜利的角度,是站在光明和平、充满希望的世纪,所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对今天来说是多么的重大,但是我们再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那些人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付出什么,更不知道究竟是要用多久才能迎来革命的胜利,甚至他们都不能确定最后这条路能不能胜利,中国能不能恢复国家主权,人民究竟能不能安居乐业,他们只是抱着满心热忱,只能在牺牲之时满怀信念。一想这样的场景,你就会觉得很想哭,电视剧中他们慷慨赴死,如此悲壮,我们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觉醒年代》剧中,辜鸿铭在众人面前说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是啊,那些革命者燃烧着自己为我们点燃胜利的光芒,觉醒年代不仅仅描绘的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觉醒,更是要让我们时刻记住,有那么一段黑色过往,一群人为这不可预测的胜利而燃烧自己,岁月悠悠,他们的青春信念却永垂不朽,身处和平之下的我们理应铭记历史、胸怀赤子之心,一起为祖国建设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于电影《夺冠》观后感范文(170字)


电影《夺冠》观后感【篇一】

《夺冠》这部电影我还没有时间去电影院看。我第一次听到这部影片介绍是广播,这周在家又看到了它的纪录片。刚刚我在悟空上看到了一个问题:女人怎么样才算爱自己?回答完这个问题,我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是郎平,朗导。

其实作为85后,郎平这个名字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存于印象深处的只是2008年陪爸妈看了北京奥运会的排球比赛!具体的分数已经忘记,只记得女排每当赢球爸妈的欢呼!那是少年时美好的回忆!

记得广播中介绍《夺冠》时讲了郎平的经历,讲了球员郎平与教练郎平,讲了作为妈妈的郎平。讲述中最深刻的细节不是球员郎平有多厉害,是女儿白浪对妈妈的依恋。女排去美国打球,别人看的是球,白浪看的是妈妈,当讲到这个细节作为母亲的我非常的触动!

之后上头条就看到好多人写这样的标题:郎平也许是伟大的教练但不是个好母亲?看到这个标题我只是一笑而过。是不是好母亲不是你一个人有资格评判的。至少我看到《夺冠》纪录片里郎平的女儿白浪表达出的对于母亲的敬爱以及对于母亲的理解。有时母亲给女儿的可能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奋勇拼搏用不放弃的精神!

我以前怎么女人怎么样才算爱自己?吃好喝好,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看来这只是最低层面的满足。年长后的现在我理解的爱自己是做好每一阶段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少年时好好学习,青年后努力工作,做一个好母亲,好女儿同时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有这个想法不是为了外界对于女儿的定义和要求,只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作为一个妈妈,能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每天的照顾,更重要的是精神!接地气的话是精气神!

电影《夺冠》观后感【篇二】

1月13日,东京奥运女排分组出炉,中国女排与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和阿根廷同在一组。对于进入“死亡之组”,网友纷纷给中国女排打气: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强劲的对手。而1月19日,《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电影举行全球首映礼,现役女排队员真容“搬”上大银幕,两个字,就是“超燃”。

《夺冠》大年初一登陆各大院线,中国女排7月将出征2020京东奥运会。“中国女排热”在这个春节,扑面而来。为中国女排加油正成为一股热潮,在今年沸腾不止。在《夺冠》电影还没有登陆银幕之前,央视的一则女排广告“大片”面向全国14亿人民播出,提前为“中国女排热”添了一把火。

中国女排:拼搏的人最美

镜头伴随着郎平的背影,从黑暗的通道转换到灯火通明的训练场,击球声声声入耳,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事实上,这部TVC就是在与《夺冠》同一拍摄场地拍摄的,电影的手法,电影的场景,把人带入气氛火热的比赛现场。

随后镜头切换到郎平单手持握联想YOGA C940电脑与中国女排队员讲解战术的镜头。之后,接受了战术指导的女排队员们开启训练,排球抛向空中,张常宁发球,排球被联想YOGA C940击回,两位队员跳跃拦网成功将排球拦回。YOGA C940再次将排球打回中国女排阵地。你来我往,队长朱婷一个飞身跳跃,打出一个完美的扣球……

据介绍,这是作为中国女排主赞助商、官方合作伙伴的联想,在春节前为国内观众奉上的中国女排“大片”。去年11月15日,联想和中国女排正式牵手,表示通过联想智慧科技助力中国女排继续为国争光。这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项目之后,联想最大的一项国家级体育项目赞助。

电影《夺冠》观后感【篇三】

自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2力克当时的世界劲旅日本队,首次登上世界冠军之巅之后,接连登上领奖台,实现五连冠傲人战绩。中国女排也曾跌入低谷,也曾经历过青黄不接,三十多年来,战绩屡有浮沉,但精神从未沉沦。从“铁榔头”的洛杉矶,到“郎平妈妈”率队的里约,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女排精神。

“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这是老女排留下的遗产;“打一分算一分,一分一分咬下来”,这是新女排写下的精神。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奋斗,才弥足珍贵。中国女排用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夺冠,振奋着我们的女排精神。

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这就是中国女排,这就是女排精神,哪怕艰难险阻,也不忘在绝境中挥拳和怒吼!

今日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女排十一连胜的辉煌与荣耀,可是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女排姑娘们的艰辛与付出,一记势不可当的扣杀,也许需要一千次的刻苦练习,一次完美的配合,背后,也许是一千次的脚步腾挪,疲倦、劳累、伤痛,不能动摇女排姑娘们对胜利的不懈追求,

夺冠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唤起了我们因时光流逝而逐渐失去的一枪热血与豪情壮志,今天,女排精神早已不独属于中国女排,它属于全华夏每一个拼搏奋进,永不言弃,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奉献的中国人!

电影《夺冠》观后感【篇四】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我们重提女排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

这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前行的征程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实力有长有消,过程有起有伏。在高处不因胜利而沉醉;在低谷不因暗淡而迷失。30多年间,中国女排也曾跌倒,也有波折,即便在里约起初也是一路低开。然而,也正因此,“女排精神”才更显出其可贵。因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这是团结一心的精神。集体项目,“团结”是制胜的核心要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精神中,积淀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女排的战绩,也包含着集体的力量,恰如主帅郎平所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

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面对每天琐碎的工作,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身心疲惫,会因为铺天盖地的单据而想逃避,甚至在厌倦期产生时想要放弃。《夺冠》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应该不言辛苦,踏实肯干,铭记初心,牢记使命,用女排执着、团结的.精神激励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繁琐、枯燥的工作内容做对,做好,要有踏石留痕,抓铁留印的工作态度,保质保量的交付自己的业绩成果,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致敬女排精神,学习女排精神,执着拼搏、永不言败,我们要时刻惊醒着、时刻准备着、时刻行动着。

电影《夺冠》观后感(篇五)

《夺冠》以郎平为主线叙述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塑造了顽强战斗、勇于拼搏的“女排精神”的事迹。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时期主动担任主教练,把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获得了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而“女排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女排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基本动作到反射动作,她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标准的基础上练上百遍千遍甚至万遍。祖国的女排姑娘们不抛弃,不放弃,使中国排球从寂寂无闻到全世界的刮目相看,如电影中的一句话“中国女排流血不留泪!”她们流下的汗水和受过的伤是奋斗的痕迹。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女排姑娘们“一份一份咬牙顶,一球一球顽强接”的坚持不懈精神,努力提高自己,为祖国建设夯基蓄力。

“女排精神”是改革创新的精神,郎平在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时,面对落后的中国女排,她不畏社会的舆论和上级领导的怀疑,她果断实行改革,虽然过程艰苦曲折,但结果是美好的。鲁迅曾写过:“愈艰难就愈要作,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郎平自己曾说:“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们也要继承和弘扬女排的创新精神,创新进取,勇敢开拓。

女排姑娘们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榜样比任何说教都有用,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都需要“女排精神”的支持,榜样是引领的,精神是无穷的。不仅我们需要“女排精神”,国家、社会也需要“女排精神”,我们学习“女排精神”,坚持不懈,改革创新,成就最好的自己。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集合170字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篇一】

一个休闲时间的机会下,观看了《帝企鹅日记》,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见解。

影片挖掘富有精神内涵的情景,赋予帝企鹅以人的意识与情感,自然的生命奇迹与人生思考交融在了一起。影片善于借助技艺手段表现画面形象,捕捉动人心弦的瞬间: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后,企鹅一家终于团聚,小企鹅在爸爸妈妈中间快乐的煽动着翅膀,这一画面采用全景拍摄,摄影师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温馨感人的瞬间,从而使画面充满浓浓情意;影片同时努力寻找新的视角,利用布局的矛盾关系,打破画面平衡,给人视觉冲击:在前往南部的艰难旅途中,一只落单的帝企鹅将面临凄惨的命运,画面先由全景近拍来表现试图表现企鹅的内部世界,而后镜头慢慢后退,将企鹅置身于茫茫雪原中,白色慢慢充斥整个屏幕,画面将这种孤单与凄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画面中光线的运用为画面气氛的传达得以强化:在经历难熬的南极冬季后,久违的太阳终于又在南极的天空升起,暖光照在企鹅群,光影构成暖色的美丽画面。富有象征性的形态的营造为画面语言的表现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深意:大企鹅和小企鹅并排走着,摄像机位于身后,小远景的运用使它们的背景映在纯色的白雪上,给人圣洁的感觉,同时引发无限的温情联想。图像、解说和现场音共同构成富有磁场的立体传播,多画面的丰富信息量与多侧面的细腻展现引领大众身临其境,传达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

影片对画面的执著追求成就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影片逐帧截下的每张画面几乎都是一幅完美的摄影艺术作品,让我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在记忆中留下了这些美丽动人的影像。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篇二)

从前,我对企鹅的感受是十分笨拙的,因为企鹅既没有老虎的凶猛,也没有猫的灵敏,与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更差着十万八千里。可是,自从今天我看了《帝企鹅日记》这部电影后,我对企鹅的印象完完全全地改变了。

企鹅妈妈产下蛋后,便离开了奥默克,把蛋交给了企鹅爸爸,可是蛋却偏偏一点也不乖,滚到了冰上,就像一个顽皮的“野孩子”不想被轻轻松松约束。看到这里,我真害怕蛋被坚硬的冰给扎破呀,心也提了起来。蛋被企鹅妈妈用脚踢过去一点点,又被企鹅爸爸用脚拉过来了一点点,可还是无法滚到企鹅爸爸的羽毛下,我可真想上去用手推一把。在这次交接下,很多企作文鹅蛋不幸失去了生命。

企鹅妈妈离开奥默克后,企鹅爸爸带着企鹅蛋在奥默克用体温孵化蛋宝宝,一连四个月,企鹅爸爸都没有吃一丁点儿东西,一心想着给自己的孩子吃,等小企鹅孵出来了,企鹅爸爸就用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食物喂养孩子,尽管自己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但还是保护着小企鹅。

极光又一次掠过平原,抚摸着曾被他遗忘的荒野。终于,第一束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城,照向大地,夏天将至,苦难就要结束了。

我曾久久沉浸在这个冰寒世界,无法得以解脱,不知你是否也有这种感受。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与来之不易,小小的企鹅也应该令我们敬佩。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篇三】

每当和同学谈到《波普先生的企鹅》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波普先生那不修边幅的形象和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

波普先生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无量的财富,仅仅凭着对极地探险的无限热爱和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实现了拥有企鹅的梦想和包括在他的家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的一个个伟大的奇迹。为了实现梦想,波普先生和他的家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困难面前他们从来也没有退缩。作者就是通过波普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只要你敢于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在学习中我们遇到了一点点困难,就常常因为苦和累而放弃。有的时候也会觉得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知难而退了。我们的这些在学习中遇到的这点困难和波普先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理查得.阿特沃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是一位美国人。我看了他的一本书,书名就是《波普先生的企鹅》。

这本书主要讲波普先生从南极那边的杜雷克先生收到一只企鹅,企鹅的名字叫“库克上校”,因为有一天生病,差点死了,幸亏杜雷克先生又把一只生病的企鹅递了过来。后来这两只企鹅生了十只小企鹅,波普先生把他们训练一番后,上台演出,变的很有名气。最后他又把企鹅一只只送回南极,因为他舍不得。

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波普先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因为他不顾一切都要给企鹅一个寒冷的窝。企鹅又可爱、又好奇、又天真,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有时让人火冒三丈。我读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波普先生收到企鹅的故事。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篇四)

《波普先生的企鹅》已经在D盘储存了一个学期。我非常盼望看这部电影,可是作业太多了,所以我一直没有时间看。寒假是个享受电影的好时候,我点开《波普先生的企鹅》,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船长、咬咬、笨笨、爱爱、臭臭、吵吵这六只可爱的企鹅是波普先生的父亲留给他的纪念品,波普先生非常爱这些企鹅。他为了企鹅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为企鹅铲雪,让它们在浴室里游泳。企鹅们也爱波普先生,波普先生去参加宴会,没有带上它们。它们在家里十分孤独,就顺着波普先生的气味来到了宴会。虽然它们给波普先生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波普先生依然爱它们。可是后来,一个坏人盯上了这些企鹅,想用它们赚一笔大钱,于是他骗了波普先生,把企鹅们关了起来。这件事被波普先生发现后,他把企鹅们带走了。可是坏人拿出了秘密武器——沙丁鱼。企鹅们在两者之间徘徊着,向沙丁鱼走去,忽然,它们扭转了方向,奔向了波普先生,它们用行动证明了它们是爱波普先生的!

动物并不是没有感想的,它们会爱,会恨,会高兴,也会悲哀。它们有时候在自己最爱的食物和最爱的人之间会选择最爱的人。就像波普先生那样,他爱企鹅,所以才会放弃工作,他爱企鹅,所以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铲雪,为的是给企鹅一个更好的家。因为波普先生付出了爱,所以企鹅才会付出爱。在动物中,除了企鹅,还有更多懂得爱的动物。沈石溪写过一篇文章:蒲公英报恩。里面讲了小老虎蒲公英被他抚养了几年后,蒲公英一连报两次恩的故事。这说明了,动物是有感情的,它们懂得爱。

我喜欢波普先生,也喜欢他的企鹅,更喜欢它们之间的感情。

波普先生的企鹅观后感【篇五】

起初,我是为了憨态可掬的企鹅和滑稽有趣的金·凯瑞去看《波普先生的企鹅》这部电影,没想到在此之余我还收获了一个温馨而感动的故事。

片子开场笑点连连,金·凯瑞饰演的波普先生收到了一个父亲从南极寄来的大箱子,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只企鹅,他以为那是一个标本,就笑着放在了桌子上。没想到标本动了,那是一只活生生的企鹅!波普先生无奈,只好把它放在卫生间里,告诉它不要乱碰东西。可是他一转身,那只企鹅就已经在卫生间里放满了水,开门时汹涌的水流将他和企鹅都冲到了楼下,这一幕让我捧腹大笑。

企鹅的羽毛让它看起来像一个穿着燕尾服又大腹便便的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样子更是为它平添了几分呆萌。电影里企鹅的一举一动都可爱得让人简直想摸一摸它毛茸茸的小脑袋,许多关于企鹅的近景镜头也让我大饱眼福。影片最后还交代了没有企鹅在拍摄中受伤,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笑中有泪,波普先生和自己的妻子已经离婚,两个孩子与他的关系也不好。是活泼可爱的企鹅们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一家人找回了久违的亲情。企鹅会和陪伴它的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孩子又如何不是这样呢?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事业打拼,却忽视了自己的家庭,把“忙”挂在嘴上,疏远了亲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再忙,总可以抽出时间吃一顿饭,或者哪怕只是聊几句天,关心一下孩子和另一半的想法,这些都能让亲情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变得淡薄。

需要陪伴的不只是心爱的宠物,更是自己的家人。将家庭成员联系在一起的亲情的纽带,就是陪伴与关怀。

长征观后感


几十年前的长征,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人们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那么你知道《七律长征》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长征观后感作文150字,希望你喜欢。

圆明园观后感100


《圆明园》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那么你知道《圆明园》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圆明园观后感100作文600字,希望你喜欢。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xindetihui/24710.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