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作文 > 导航 >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6篇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6篇。

经历过一些事情后让人成长,常常心里不能平静,不妨动笔写下心得体会,并进一步反思与总结。经常写心得体会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作文5000网为您推荐一个思维深刻有价值的“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文章,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减少您的困扰!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

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口语化,运用了许多简单的故事,变得通俗易懂。但原则上有些变化。更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为他人而活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我就迫不及待地写下我的想法,因为有太多的感觉。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

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像孔子一样,和学生们和平地讨论天地人的关系。如此从容的态度,如此道歉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要有信心,信心的力量足以团结一个国家。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有时候,学一两个单词就够一辈子了。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

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常常认为只要我把工作做好,我就不在乎别人。也因此把自己发座右铭定为“认认真真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

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在一百年的生命中,谁没有遗憾?在这一生中,人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对我来说,《论语》不仅是一位善良的老师,也是一位诚实、坦率、宽容的朋友。它能反映我们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自古以来,《论语》就被视为儒家的典范。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

实际上,《论语》告诉我们的真理,永远是最简单、最朴素的。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正是以老百姓的视角来解读这简单而又朴素的《论语》。

于丹教授认为,孔子是灰色的。但灰蒙蒙的孔子只有在与五彩缤纷的世界相匹配时,才显示出它的普遍性。所以说,《论语》可以适用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

但它本身的主题很简单,纯粹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正是这本主题单调的书,使中国历代繁荣昌盛。

中国古代有两所大学,一所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教大学,另一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大学。道家学说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

而儒家学说所提倡的,则是:人需要礼仪的约束,否则天下将乱成一片。《论语》把儒家所倡导的礼仪像和面一样贯穿于其中,而于丹教授则像这团面包的汤圆的品尝者,用半辈子的经验和学术去品味这碗汤圆。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不断出现的寓言故事不仅让整本书充满了活力,还在不禁意间为我们解释了《论语》中难以理解的字句。

总之一句话,《论语》给我们带来的是真理,而《于丹论语心得》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更加清晰、更加活泼的真理。

我喜欢读这样一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观察周围的世界。

老师点评: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书的世界里,你会发现阅读的快乐和意义。于丹教授的《论语》经历确实是一部通俗而充满哲理的著作,一本小故事集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此真实而简单,往往能引起我们读者的阅读共鸣。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2)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到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最好的自己,根据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它可以映射出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代圣贤,还是于丹,他们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3)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xx字当初央视热播《百家讲坛·于丹心得》并赢得如潮好评时,我甚是不屑,料想一部只会"子曰"只会传授干瘪枯燥理论的《论语》,在经历几千年无数先辈皓首穷经反复挖掘之后,今天再去挖掘,不见得再能挖出什么新意! 然而今天当我静下心来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拾起《心得》这本书,读罢不禁感叹于丹对《论语》解读之精巧,方式之独特,见解之深刻,并重新燃起我探索《论语》其中精髓的热爱,正如《心得》开篇所言:

路不远,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中学习吧!

(一)很佩服于丹的功力:他不同于常人解读《论语》逐字逐句挖掘的惯常做法,而是巧妙的把《论语》的精髓合理的划分,并且这种划分不是盲目无序的,抽象严肃的,而是针对现代人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来巧妙划分,避免了因为抽象冗杂的说理给人带来的枯燥乏味感,摆脱人们对《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的一贯态度,让人在最直白最朴素最自然的传授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生活的思考。这会让你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天地人之道,什么是灵魂之道,什么是生活之道,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交友之道,什么是理想之道,进而更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困惑。

一部《心得》,就这样,仅仅在结构上巧妙合理布局,开卷即证明了什么叫"道不远人",俘获了读者那颗庄严审慎的心,让读者轻易地就陶醉在"《论语》朴素的真理里"。

(二)厌倦了经史典籍中佶屈聱牙的言语,厌倦了国学研究文本中抽象乏味的解读,在今天这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还有多少人有时间并愿意静下心来手捧一本《论语》,《史记》潜心研读?那个摇头晃脑吟读经典和俯首帖耳聆听教诲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我们所追求的然而却恰恰缺少的,是那种最质朴最生动的通俗易懂的传授方式。

而《心得》做到了,它不是一如常人逐字逐句然后古板注释引据解读,庄重严肃的填鸭式的传授,而是以现代人最质朴的说理方式,把道理直白自然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在整部书中,你看不到大量的古字解析古语原文经典,有的,则是于丹对《论语》最质朴但有最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如在"人生之道"一章中,在阐释如何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距"时,于丹引用了这么个寓言:台阶不满人们踩着它们去膜拜同出一源的佛像,对佛像表示**,佛像淡淡的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很喜欢这个寓言。于丹就是这样聪明,所引的寓言故事诙谐生动,总让人抱着一颗轻松快乐的心从寓言故事中体会其中哲理,进而对《论语》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种巧妙的说理方式在《心得》一书中比比皆是。

但是于丹并不是只注重寓言故事或是只引用外国故事作为说理材料,中国传统的经典的寓言故事也同样为她所用,但并非是引用纯粹的佶屈聱牙的古文经句,而是通过今人朴素自然的演绎方式把语言典故展示出来。

如"天地人之道"里以陶渊明弃官归隐阐释内心的富足,"君子之道"里以范仲淹、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阐释成为君子须是伟大高尚、胸怀天下的人的道理……这类博古通今的引证说理方式自不多言,但难能可贵的是,于丹解释《论语》其中的内容起来,是用古今语参半解说的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这种方式,不仅不丢失了《论语》的原汁原味,且更易于让读者接受,更轻易的体会《论语》的精髓。

例如,在《生活方式》中,于丹描述了“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

当我努力工作时,我可以忘记吃饭;当我快乐时,我可以忘记担心。就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样质朴率真的阐述方式,您会觉得抽象乏味吗?不。于丹就是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证明:"道不远人",《论语》不是高不可及的,"真正的圣贤是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的"。

温暖的《论语》,温暖的孔子,温暖的于丹!于丹就这样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个新的孔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将我们一直以为枯燥冰冷的《论语》融化,让它似溪流,涓涓淌过我们的心田,净化、温暖我们的心灵。

正如于丹所言: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流动与包容,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的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是也。

道不远。让我们从圣贤的角度来学习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xx字至于这篇为什么不是于老师要求的书呢?我可以做以下的回答:寒假前我去图书馆找了另两本名叫>和>,前者是俞敏洪写的,而后者是王飞凌的著作;虽回家后我还自己去书店问过和叫同学帮买,但都没能得到.

鉴于此,我偶然就看到了>,随便翻看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爱不释手,就决定买下就当寒假必读书吧.下面淡淡自己的一些感想.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他带领我们超越时空,带领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与今天的人们交谈。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于丹论语心得的书,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曾经被捧被批的圣人,因着朝代的更替主权的轮换曾遭受过天与地的对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却如此亘古不变。这一次,他利用丹教授的话,给了我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性的成长。

当然,读《论语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触,是比较容易而且盛产的,要把这些感触化成文字,真是写也写不完。下面我就说几个对我工作学***有益的感触,与大家分享,共勉。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佛祖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到了今天的岗位,而我只不过是千刀万斧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如梦初醒。

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那个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我个人的问题。我们经常在毕业后的聚会上听到朋友们这样的抱怨。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思想不够宽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开放的态度。

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 带给我的一点思考。

还有另外一则也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

虽然其中映现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够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快乐的风骨,无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发现自己无力用事实来说服拥有这样思想的人,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的智慧,我尝过之后很高兴;圣人的智慧就是圣人尝过之后的智慧,我尝过之后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足。幸运的是,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我,警告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每一轮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吧.孔子不只是位思想的巨人,更是位行动上的巨人,他就是用他的一言一行来做榜样与表率,感染着身边的人与他所处的社会.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我也体会到点滴,人生是有坐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命意义,要活出精彩,要活出不败的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xx字《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的工具,“礼”是伪善。因此,我们没有文化行为标准,没有镜子来判断是非。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何处理?

不在马克思主义,不在法律,除了基本准则。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派使节去匈奴。他只爱他的才能,希望他们投降。苏武拒绝了。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

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

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

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

“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

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

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

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

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

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

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4)

寇爱清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少批评,少抱怨,少后悔,就会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

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想得远,这样既避免伤害别人,也减少了自己将来的遗憾。

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接触更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诸如此类的事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

你知道,虽然你能拔出钉子,但会留下无法消除的洞。因此,教师应加强责任感和爱心教育

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依法教学,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会热爱自己的工作,乐于奉献,努力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小学德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国家未来的重任。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中华文明对外的传播者,只有深爱这一职业,充分意识到这份工作的神圣,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

2、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仅仅依靠物质丰富性并不能解决思想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

我们是兄弟。为什么人们要带我们来崇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祖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到了今天的岗位上,而我经过了几千刀就成了佛祖。

读完之后,我的眼睛就亮了。 我们曾经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 为什么您和我一起工作,而您今天如此出色?往往比较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收获,而忽视了别人的努力,做出了贡献,肩负起责任,承受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幸福,知足!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5)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

国家有一个现代化的政权,而社会、家庭和个人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实是上,于丹的《论语》现象对中国社会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具有其实意义。它能有力地促进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教育。

于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们的美!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6)

不要问别人你能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也不必问别人你到底该做什么,除了行动,没有任何解答。

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

阐述其深刻内涵

有许多独到见解

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

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

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

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

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

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

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

特别是在今天忙碌、竞争激烈、相对空虚的精神状态下,人们更追求内心的平静

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

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

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

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

她能反映我们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

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

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

并懂得变通

与时俱进

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

待自内心修为提升

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学***《论语心得》

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

触动我们的心灵

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做人的规矩、道理

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

给予了力量的源泉

得到了快乐的幸福

真**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

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调整好个人的心态

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

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

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

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

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而言

一个人的目标

不能好高骛远

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

目标不能太小

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

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

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

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

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

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

不是全面抛弃

也不是全面保留

国家拥有现代政体

同时,社会、家庭和个人也保留了一些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

缺一不可

孔子《论语》、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

能大力弘扬个人价值观和修养的传统文化有益于于丹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什么是智慧

什么是和谐

什么是无畏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

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

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

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

独到的眼神

加以审视、领悟

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

--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

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本文网址://m.zw5000.com/xindetihui/124301.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