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
2025-07-20 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二篇。

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 篇1
李清照
春风柔和,阳光微弱,正是早春时节。刚脱掉厚外套换上轻便的衣衫,心情格外愉快。醒来时感觉到微寒,鬓间的梅花妆隐约残留。
我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意朦胧中才能暂时忘却。香炉点着的沉水香,烟雾已经散去,而酒香却仍在。
注释
⑴菩萨蛮:一种词的曲牌名。
⑵日薄:指早春阳光温和。
⑶乍著:刚刚穿上的意思。《蕙兰芳》中有句:“乍著单衣,才拈圆扇。”
⑷梅花:一般指插在头发上的梅花或梅花的妆容。《太平御览》中提到南朝宋武帝的女儿曾因梅花落在额上而流行梅花妆。
⑸沉水:也叫沉香,是瑞香科植物,良好的熏香料。《太平御览》中描述沉水香的来源。
译文
春天的风柔和而日光薄弱,早春已到。我刚换上轻便衬衣,心情明朗。睡醒时,微微的寒意袭来,鬓上的梅花妆已变得凌乱。
我日思夜念的故乡在何方?唯有在醉态中才能暂时忘却那份思乡的忧愁。香炉里的沉水香已熄灭,但酒的余香却未散去。
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晚年南渡后怀念沦陷的北方故乡。根据陈祖美的研究,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获,李清照南渡江宁,后来更遭遇国破、家亡、丈夫逝世、流离失所的苦楚。词人在南方过着艰难的生活,内心沉重地承载着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促使她写下了这首《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以表达对故国深切的思念和怀乡之情。
赏析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反映了她晚年的感慨与思乡之情。上片描写了春日醒来时醉酒的微恙与乡愁,中片则深入展现了思乡的苦楚。整篇运用对比的手法,上半部分写早春的欢愉,下半部分则表达思乡的哀伤,形成强烈的感情对比,令人动容,构思巧妙。
全词描绘了早春的景象,春风徐来,天气宜人,人们在经历严冬后的轻松解脱,换上轻衣而心情愉悦。词人采用直白的手法,恰如其分地传达出那一瞬的好心情。
随后的几句转而写到早春的严寒,刚刚醒来就感到一丝寒意,鬓间的梅花妆也已无意间凋敝。词人不直言心情的变化,而是通过初春的寒冷和梅花的凋落,暗示着内心的波动。这种感受让她不禁怀念起故乡的美好春光,感慨身在异乡的孤独。
下片则表达了对故乡的哀叹。故乡虽在,但已不再属于自己,想要归去却无门。范仲淹曾有句“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表达了只有在迷醉中才能暂时逃避乡愁的情感。词中并未明确表达自己如何沉溺于醉梦中,只是称沉香的烟雾已经散去,而酒意却未消除,乡思的苦痛则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
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 篇2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让人安息。
三杯淡酒,怎能抵挡晚来急促的寒风!
雁阵飞过,正好让我伤心,竟是曾经的旧识。
满地黄花堆积,忧愁消瘦,如今有谁能忍心去摘?
守着窗边,独自无聊地度过黑夜!
梧桐树下细雨绵绵,直到黄昏,滴滴答答。
这样的情形,怎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
【赏析】:
情感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起床后便感到无聊,似乎失去了一些什么,徘徊着想要找到点什么以摆脱无助的感觉。接下来的“冷冷清清”,是她寻觅的结果,不但毫无收获,还被一种孤冷的氛围所包围,令人倍感凄惨。紧接着的“凄凄惨惨戚戚”,更奠定了全词愁苦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虽然作于秋天,但表达的情感却更加贴合早春的气候,因此,这句描绘的是清晨微微暖意和在寒风中带来的冷意。因此正是强调这个早春时节的特殊性,使人更难以释怀。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表达了借酒消愁的无力。这里提到的“晓来风急”,恰好与之前的寒意相呼应。古人早晨饮酒,与白昼的活动相结合,这句代表了作者厌烦的心理。
下半部分的场景转到自家庭院,写到满地金色的菊花,秋天的气息愈加浓厚。“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的盛开,而非残损的景象,“憔悴损”则是自己因忧伤而显得消瘦。尽管花朵在身边,却因心情低落,无心去摘,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惆怅。
“守著窗儿”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苦闷,比前面的“寻寻觅觅”更是表现出深重的孤寂。接下来的描写使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意象,将内心的痛苦与窗外的细雨结合,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最后一句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既简洁有力,又让人感受到愁苦深重,似乎所有的情绪都被一个字所概括,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 需要更多的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网内容,请访问至:李清照诗词必背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