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导航 > 关于书

每个人对于写作文都有着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作文常常是限时的,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写好是很考验人的。那些成名的作文谈到成功时都会提到素材的积累,你目前是否正苦恼于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吗?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书”,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高中作文素材集锦:关于书

1、书是老师,书是大学

法拉第:书引他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因家庭贫苦,小时没有上过学。他12岁时,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13岁时,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之余他就翻阅装订过的书,在送货的路上也是边走边看,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后来他又看《大英百科全书》,他特别喜爱看电学和力学方面的内容,法拉第还用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画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印刷厂,意外发现了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出自一个学徒工之手时,大吃一惊。他送给了法拉第四张皇家学院听课证。这便是法拉第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开始。

2、书与人生结下不解之缘

文学家、学者:爱书成癖的一些雅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文学家、大学者,都酷爱读书,精读泛览,爱书成癖,因而获得了种种雅号:

书淫:南北朝时的刘孝标,想方设法找书来读,无论路程多远,他都去求借,然后便沉浸在借回的书中。人们见这种读书的贪婪状态,就称他为“书淫”。

书库:隋朝公孙景茂,别号元蔚。他自幼潜心学习,一生中读了许多书,被人们称为“书库”。

绣囊:后汉马融博学多识,饱读诗书,因此人们说他肚子里装满了天下锦绣文章,使他获得了“绣囊”的雅号。

书城、邺架:唐代李泌,7岁就能赋诗成文,唐玄宗诏命他供奉东宫。他不仅看书极多,家里藏书也极丰富,所以被人称为“书城”。又因为他曾被封为邺侯,所以又有“邺架”的说法。

书簏:唐代李善读书极多,又博闻强记,学识弘富,曾经注过《文选》,成为历代流传的善本。他被人称为“书簏”。(簏:竹编成的箱子)

行书橱:这是人们对唐代学问大家虞世南的称呼,意思是说他读书面广,常识渊博,像一个活动的书柜。被人称为“书橱”的还有宋代政治家李纲。而明代文学家丘琼山博学多才,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3、不是每本书都好,不是每本书都要读

颜驷:世人戏称“马四库”

汉代有个叫颜驷的人,自幼嗜书,无书不读,读过的书堆积满房,世人戏称“马四库”。也许正由于读得过滥,他一直到老都无多大建树。汉武帝闻之,出于同情,勉强给了个都尉之职。

4、贝弗里奇:只有一小部分才值得你细加研味

贝弗里奇是英国杰出的动物病理学家,他对如何读书很有见地。他说:仅1952年版的《世界科技杂志一览》,就编入了5万多种期刊的学术文章,相当于每年读200万篇文章,或一周读4万篇。这是谁也不能读完的量。这说明要使你读的书变得对你有价值,你就必须注重选择,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才值得让你花时间去细加研味。

5、好书,引领人进入人生、知识、创造之门

华罗庚:两本书“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境贫寒,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干起了帮手,但他对数学酷爱无比,靠着这股子执著劲,他在数学这坎坷的山道上愈攀愈高。他说:一本《大学代数讲义》和一本只有50页的《微积分》小册子,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zb258.com扩展阅读

书的名言


关于书的名言

1、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2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6、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2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8、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9、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1、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3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35、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8、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39、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1、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1、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5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5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5、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57、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8、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5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60、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6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6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6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65、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6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6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6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6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7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7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77、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78、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7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0、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选自.初中作文 www.zuowena.com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书事 [唐]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林家英)

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

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4、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5、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0、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11、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书是良药,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C.C.科尔顿

18、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9、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1、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2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3、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24、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2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6、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27、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28、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2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0、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31、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3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3、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4、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35、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6、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7、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3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9、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41、]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4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4、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4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6、在你渴望时,它前来给予详细指教,但是从不纠缠不休。比切

47、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4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0、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5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54、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5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5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7、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58、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59、我扑在书籍上,就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6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6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3、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6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5、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66、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7、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8、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0、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7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7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4、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茅盾

75、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7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

77、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B.富兰克林

7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79、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8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8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82、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83、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84、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8-10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15000本才行。巴比达

85、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巴金

8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87、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8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引自“中青网”http://www.cycnet.com.cn/[注释](1)鉴:镜子。(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3)渠:它。指方塘里的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像这样。[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参考文献来源:雅虎网)窦凤才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作品赏析【注释】: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

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

了。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偶书 [唐]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作品赏析【注释】: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亦有“事随日生”之句,意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愤!作者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可谓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的独特风格。

(李廷先)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uowensucai/8066.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