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品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阴南北,地轴殊乡国。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本文网址://m.zw5000.com/zuowensucai/3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