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导航 > 无所不容的典故

无所不容的典故

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成语故事作为作文素材,执笔作文网收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类容,看到下面这篇《无所不容的典故》的内容,想必你一定会喜欢的!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十分嫉妒他弟弟曹植的才华,担心他会造反,于是让他出京去自己的封地,同时派监国谒者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次监国谒者诬陷曹植。曹丕迫于太后的压力,只好降他为安乡侯,标榜自己对天下无所不容,何况是骨肉兄弟呢。

【示例】他的气量大,几乎是无所不容。

【成语造句】

◎对,只有在幻觉中,在无所不容的幻觉中他才能原谅自己左侧的意志对他全身心的占有。

zb258.com延伸阅读

无所畏忌


【拼音】wúsuǒwèijì

【成语故事】汉元帝时期,中书谒者令石显依仗皇帝的宠信独断专行、作威作福、胡作非为、无所畏忌,百官都很畏惧他,连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对他也要拍马奉承,敢怒不敢言。汉成帝即位后,降石显为中太仆,司隶校尉王尊才敢上书攻击匡衡等人不敢主持公道。

【典故】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姿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汉班固《汉书王尊传》

【释义】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胆大妄为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胆大妄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

【相反词】胆小怕事、瞻前顾后

【同韵词】占风望气、擂天倒地、冰炭不同器、攘权夺利、志美行厉、反掌之易、单孑独立、毫不介意、低首下气、魂惊魄惕、......

【英文】tostopatnothingfearless

【成语示列】董艾放纵,无所畏忌,中丞按奏,而取退免。《晋书齐王冏传》

无所用心


【拼音】wúsuǒyòngxī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解释】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动脑筋

【相近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相反词】有所作为、事必躬亲

【谜语】没意思

【英文】notgiveseriousthoughttoanything

【成语造句】

◎儒家不赞成无所用心,但反对做不正当的事,主张以艺术作为闲散时的欣赏消遣,因为艺术能引导人们的思想向上,鼓励人们进步。

◎过多的休息就成为懒惰,并且这样"无所用心",脑子经常不用,也会迟钝。

间不容发缘由


【拼音】jiagrave;nburongf&a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准备谋反,他的谋士枚乘认为不可为,就写《上书谏吴王》说:马刚受惊吓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重物,这两者危险程度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刘濞没有理睬。枚乘只好改投奔别人了。

【成语示列】这事间不容发,明天就上个折子,一定要争回此事。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一回

【成语造句】

◎《书》云"词尚体要",得体与失体之辨,甚深微妙,间不容发,有待默悟。

人弃我取的典故


【拼音】renqiwǒqǔ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李悝从商人白圭的经商原则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中得到启发,在经济改革中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平籴法,从而使国家干预与调节经济,使魏国富强。

【出处】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与众不同

【相近词】彼弃我取

【相反词】人取我与

【示例】想到我们中国人最善于人弃我取,那么大概齿咬是更近于实际罢。茅盾《某镇》

【成语造句】

◎人弃我取,我更不来。"

白虹贯日的典故


【注音】báihóngguànrì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大臣严遂与相国韩傀结下怨仇,他到齐国去找屠狗为业的聂政去刺杀韩傀。聂政待母亲去世后,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就独身仗剑闯入戒备森严的韩傀府并刺杀了他,然后自我毁容自杀,传说当时有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出处】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四》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解释】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异常的现象

【示例】且休说白虹贯日,青龙藏池。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响遏行云的典故


【拼音】xiǎngegrave;x&ingyu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典故】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列子汤问》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近义词】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相反词】悄无声息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成语造句】

◎无数人前呼后拥,旌旗蔽日,鼓乐的喧嚣响遏行云。

唾壶击缺的典故


【拼音】tuòhújīquē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对时局十分关切,常忧国忧民,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典故】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

【释义】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唾壶敲缺、唾壶击碎

【押韵词】茅室土阶、布衣芒屩、服服帖帖、日转千街、瓮中捉鳖、柳市花街、义正辞约、钟漏并歇、随意一瞥、巧不可阶、......

黏皮着骨的典故


【拼音】nianpizhegǔ

【成语故事】相传宋朝时期,晁文元曾经多次问大隐者刘海蟾怎样才能求得长生不死的法子。刘海蟾大笑说:人何曾死,而君乃畏之求生乎!所可死者,形也,不与俱灭者,固常在也。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典故】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

【释义】比喻拖沓,不洒脱。同黏皮带骨。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近义词】黏皮带骨

【押韵词】生死未卜、扬威曜武、鱼游燋釜、寝苫枕土、苛政猛于虎、庙垣之鼠、贤妻良母、小姑独处、锋镝之苦、翩跹而舞、......

鸿案相庄的典故


【注音】honganxiāngzhuāng

【成语故事】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典故】鸿家贫而有节操。妻孟光,有贤德。每食,光必对鸿举案齐眉,以示敬重。据《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载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解释】①表示夫妻和好相敬。②指结为伉俪。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间

【同韵词】无有乡、历尽沧桑、人亲骨肉香、千部一腔、覆军杀将、盂方水方、作嫁衣裳、罪恶昭彰、握炭流汤、泥菩萨过江、......

【成语举例】仆初日封卿,本思偕老,然以长卿家徒四壁,子敬座剩一毡,而遽欲鸿案相庄,鸩媒是遣,谁其信之哉。清王韬《凇滨琐话金玉蟾》

爱屋及乌的典故


【成语故事】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i](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成语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本文网址:http://m.zw5000.com/zuowensucai/1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