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小学作文 > 导航 > 2025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通用6篇)

2025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通用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

在教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我意识到,仅仅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背后的逻辑关系,比如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要用加法,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要用减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探究,逐步构建起对加减法意义的全面理解。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学会从结果出发,反推问题中的各个部分,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2

在本次教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首先,我意识到在引入加减法概念时,虽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了讲解,但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需要加减法”这一根本问题理解不够深刻。未来,我计划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购物找零、班级人数增减等,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此外,在讲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概念。这提示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概念的清晰界定和区分,可以通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最后,我认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3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有了较多的接触,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加减法意义和关系进行概括,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已有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各项感官。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一项伟大的铁路修建奇迹,这一内容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在疾驰而过的铁路路线图中学生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学生对加法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

二、紧扣对比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次对比,自主突破教学难点。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通过第一次对比三个问题从而突破概括减法意义这一难点。逆运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开始第二次对比三个算式的异同,归纳整理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结论。

三、利用动态演示,建立数学模型

要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仅仅只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课中我采用动态线段图的演示,结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让合并一词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形成数学模型。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5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

(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

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

(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回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加、减法的逆运算。

请再次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三道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做逆运算,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想一想加数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三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1题。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算法的道理?

3.完成课本练习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的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请您仔细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一第3、4、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6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本文网址://m.zw5000.com/xiaoxuezuowen/16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