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小学作文 > 导航 >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雷锋的助人为乐、热爱劳动,以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学雷锋手抄报内容简短,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篇1

3月5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

3月5日,记忆里有一点被震动的日子。

56年前的今天,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这个名字众所周知,他是党的好儿子,一位好战士,虽然雷锋叔叔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却名垂千古。

雷锋叔叔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做不完的!我们应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多做些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和雷锋叔叔比起来我就太惭愧了,以前我不怎么做好事,基本上都是做坏事,了解到雷锋叔叔如此舍己为人时,我明白我要想改变自己,做有“意义”的事是必不可少的。我以后会尽力学习他的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的`精神!

雷锋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从我们读书识字的那个时候就一次次的了解过,以现在的某种观点,雷锋,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现象。回忆一下,中所记述的雷锋事迹,不外乎一些微乎其微的凡人小事,搀扶盲人过马路、照料孤寡老人日常生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些行为单靠雷锋一个普通军人来做,顶多是一个点,然而,这种精神被广为传颂,便成了一种现象,一种自觉的,助人为乐的社会现象。

雷锋叔叔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党,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雷锋精神的带领下,善于思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迎着灿烂的阳光挺起胸膛,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道上,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篇2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歌在我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每当哼起这首歌,雷锋做的好事就会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有些感动哩!所以我决定今天实行一个"学雷锋"计划。

今天早上,我一改往日爱睡懒觉的习惯,起了个大早,妈妈看到了,便打趣我,说:"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怎么起那么早?"我不以为然地说:"我今天就起早了,怎么了,我要去小区捡垃圾呢。"妈妈连忙向我赔不是,说:"原来是去干好事啊,那就快吃早饭吧。"一切准备好后,我下了楼,只见我左手拿垃圾袋,右手拿钳子,嘴巴上戴着口罩,全副武装。

我来到小区中央,地面上的垃圾还真多,没办法,捡吧。我弯下腰,大拇指和食指放在钳子的两个洞里,挑准一个垃圾,这么一夹,哈哈,一个垃圾就进了垃圾袋大哥的"肚子"里了,过了一会儿,我干得正起劲,突然一阵"汪汪"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妈呀,有狗,我也不顾形象,拔腿就跑,我耳边的垃圾袋响起了"呜呜"的声音,垃圾全掉了一地,真是功亏一篑,管他三七二十一呢,保命要紧,我跑到了一个小角落停了下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要是被我们班的男生看到了,非得笑死不可。还好狗已经跑远了,我原路返回,把地上的.垃圾一一拣了起来,这时已经是太阳当头照了,可惜没有花儿对我笑,我又开始拣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太阳光越来越强,从小区里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我热得满头大汗,把口罩摘了下来,这时,有几个老婆婆出来了,直夸我勤劳,弄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垃圾终于拣完了,我累得满头大汗,不过被人夸的滋味真好,看来"学雷锋"真难!

返回征文目录>>>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篇3

雷锋叔叔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雷锋叔叔的家乡在湖南长沙望城雷锋从此走出了痛苦的生活。他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56年,他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和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并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五月的一天,雷锋叔叔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地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叔叔却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 雷锋叔叔您真善解人意,心胸开阔,并能以身作则,我们正应该像您学习啊!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叔叔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

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篇4

3月,是学雷锋月。

雷锋,这个我们记忆犹新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雷锋为我们做的一点一滴,我们都铭记于心。

雷锋叔叔的精神是我们所有人民的'精神写照。

有一次,雷锋因腹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为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朴实地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还有一次是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于是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让我们永远记住雷锋这个名字吧!

返回征文目录>>>

学雷锋手抄报内容半成品 篇5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雷锋

什么是精神信念?孟子说,精神信念是一种至大的浩然气;亦有人认为精神信念是一种理性的意识形态。古今中外的哲人给精神信念下过不同的定义。人类前行的历史足迹证明了精神信念的永恒。五千年的文化留给我们的有“舍己为国”的爱国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有“团结就是力量”的团体精神。然不能不提的便是中国人民用血换来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良好美德的集合体。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我们从小就会唱。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做到呢?在这金钱,名利,地位物欲膨胀的社会中,时常发生一些寒心的“看客现象”。如公交车上,小偷公然行窃,小朋友勇敢上前制止被扇四记耳光,而在场乘客皆无动于衷,司机更是主动打开车门让小偷逃跑。更如佛山市的惨剧,年仅两岁的小悦悦走在巷子里,先后被两辆车三次碾压;而短短几分钟内,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个路人,却无一伸出援手。这样的无情冷漠让人寒彻骨。如果雷锋同志在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制止窃贼,一定会马不停蹄地送小悦悦去急救。“看客”现象体现出在当代社会一种人性的缺失,更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宝贵与价值。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更要践行雷锋精神。他总是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长期奉献,默默耕耘在普通工作岗位上;他就是“当代雷锋”郭明义。一个平凡的采场旷工人,时时发挥着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取得突出成绩。20多年坚持献血达到6万毫升,并带动周围的群众积极献血;确保了鞍山市医院血液供应的充足。他省吃俭用,先后资助了180多位特困生。而自己家中一贫如洗,一家3口至今还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屋里。郭明义的慈善义举不正是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吗?

雷锋精神是大量“举手之劳”的聚合体,是诸多“善小而为”美德的载体。在这新时代,应该赋予雷锋精神更丰富的内涵。如青年人应该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不做“啃老族”;应该简单朴素不做“月光族”;应该珍惜尊重生命,不做“飙车族”。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让我们学习和继承雷锋精神,使心灵更加美好,使思想更加纯洁。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星星,你是否指引了一个方向?

雷锋便是这样的人。他的精神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照亮了我们的心房;指引着我们的方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践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

返回征文目录>>>

本文网址://m.zw5000.com/xiaoxuezuowen/15066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